本報通訊員 李利蘋
在自我加壓消化15人、多措并舉優化34人的同時,先后承接了鋼軌樣板校準、AB焦爐取樣、發電廠電煤制樣分析等任務,取得了廢鋼消耗降本、化產銷售增收等成效……今年初以來,鞍鋼集團攀鋼攀鋼釩制造與技術部以三項制度改革激發新活力,增添新成效。
專業化整合,實現“1+1>2”
今年初以來,該部以“1+1>2”為目標,以專業化集中一貫制管理、區域化高效協同等原則來科學優化和整合各層級管理機構。截至目前,該部班組優化比例達到30.8%,基本實現了無10人以下班組的目標。
對專業管理模塊,該部針對去年9月份部門間整合后,技術質量專業職能有5個管理模塊,不利于產研銷用一體化管理的實際,根據公司銷研產服品牌管理規劃及體系,從專業化的角度重新梳理并完成了技術質量管理模塊的專業化整合和優化,在機構精簡的同時,實現了長材、板材類產品分品種研發、質量控制、顧客服務的集中一貫制管理,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效能。1月—9月份,該部成功開發了9個長材新產品,板材類產品家電用鋼西南市場占有率較2021年提高了4%,藥芯焊絲用冷軋卷已形成穩定訂單。
該部通過智慧檢測中心建設來實現作業區和班組的工作流程再造、效能提升、機構整合和人員優化。在鐵鋼智慧檢測中心投用后,該部實現了原煉鐵化驗室、煉鋼綜合化驗室和煉鋼廠現場快速分析檢測實驗室等5個檢測點的集中管理,煉鋼板坯樣檢測縮短6分鐘,煉鐵渣樣檢測縮短20分鐘,日均最大檢驗能力可達1000余個鋼樣、90余個氫氧氮樣、100余個渣樣,在為攀鋼釩優化品種結構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也實現了機構精簡和人員優化,該項目優化作業區1個、班組4個、崗位人員29人。此外,針對各區域職工隊伍現狀,該部分別開展了區域內大工種交叉學習、區域間同崗位跨學力度,職工崗位技能水平進一步提升。
全員績效管理,實現三個不一樣
“只要登錄小程序,就可以查看本人及本班人員的積分績效,干多干少,積分差距一目了然……”在該部季度黨建調研考評時,計量室主任展示了該室自行開發的“e績效管理”小程序。這是該部全員崗位績效積分制在原料化檢作業區、計量室的推廣和升華。
去年,面對人員減少、新增業務較多等情況,該部原料化檢作業區大力推行崗位績效積分制,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崗位績效管理入選《攀鋼集團有限公司崗位績效案例匯編》。今年初,該部在其他作業區全面推廣原料化檢作業區經驗,并建立“工作計件積分+崗位記分+技能記等級”崗位量化指標體系。計量室結合本單位物資計量、衡器維護及檢定三個班組的特點,以“計件+工時”的方式推行崗位績效積分制,并自行開發了“e績效管理”小程序,職工當班績效“日清日結”、人人可看可查可算可比,提高了職工積極性,也為該室物資計量班人員優化至16人,為持續保持高計量效率提供了支撐。
該部分層級實施全員崗位績效管理。在班組層面,該部建立了“工作計件+崗位記分+技能記等級”等多維崗位量化指標體系,實現了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巧活干累活不一樣、學多學少不一樣,職工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1月—9月份浮動工資差異系數1.29,比去年高出0.10。在單位層面,該部建立了“效率提升70%+成本管理30%+重點工作項目10分”的崗位量化指標體系。對一、二級經理,該部推行干部崗位動態積分管理,建立“效率提升70%+成本管理30%+重點工作項目20分”崗位量化指標體系,將干部月基薪比例由80%下調至50%。一級經理中收入最高的是最低的1.63倍,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激情與活力。
構建微觀市場主體,實現增業務增收入
“在消化15個定員的情況下,我們部門順利承接了發電廠電煤驗收、AB焦爐手工取制樣等新增業務,今年1月—8月份共兌現承包獎18萬余元,實現了增業務、不增人、增收入。”該部負責人說道。據了解,該部為提升班組活力,一直以來都在構建微觀市場主體方面發力。
構建微觀主體能更好地釋放潛能,提升效益,增強活力。去年,該部在關鍵設備激勵機制方面進行了探索,建立了設備操作人員、維護人員的利益捆綁機制,提升了操作人員和維護人員的積極性,使關鍵設備有效運行率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提升了高速合金鋸床、汽車煤取樣機等關鍵設備對鋼軌試樣加工檢驗、燃料驗收的保障作用。
今年初以來,該部繼續構建市場微觀主體,推進業務承包、公司外委項目承包,實行減員不減獎、承接外包項目有嘉獎。今年6月份,該部門計量檢定班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承接了原外委單位2人負責的軌梁廠樣板校準業務,為攀鋼釩年節約外委費用80萬元。今年初,在AB焦爐機械取樣項目未投用、未增加定員的情況下,原煉鐵化檢作業區職工承接了由4名勞務工承接的手工取樣任務。7月底,原料化檢作業區承接了發電廠電煤驗收業務,消化了年初公司給發電廠定員5人的指標。在此基礎上,原料化檢作業區還主動承接了碳達峰燃料發熱量、球團礦抗壓強度、熔劑中碳含量檢測等新業務,消化了4名定員指標。
改革永遠在路上。該部將繼續緊跟生產經營形勢,通過流程再優化、專業管理再提升、崗位定員再設計等措施,持續提高管理效能、提升檢測效率。
《中國冶金報》(2022年11月1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