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誤砍柴工”-研究工藝,制定措施
針對產品生產難點,煉鋼廠技術設備科提前召集生產技術骨干討論工藝和研究細節。轉爐如何控制Cr、Ni、Mo、Cu等殘余元素,最大限度的脫磷脫硫;如何保證進站成分穩定,把握生產節奏;精煉爐的成分如何精確控制,尤其是低碳鋼的超低硫控制;連鑄澆鑄如何保證穩定性和做好保護澆注都是此次生產的重中之重。通過開展“頭腦風暴”,大家將這些注意事項以表單的形式羅列出來,匯總成《生產前風險預知提醒卡》分發到生產班組現場。技術設備科工藝員以及一車間各工序技術員做好了排班工作,分早、中、夜班全程技術指導和工藝督查。
6月11日,第一個中包生產前,跟班人員又對生產班組進行了技術要點培訓,“斧刀磨快,靜等柴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產前準備,抓好源頭
為了確保殘余元素不超標,控制殘余元素的源頭,本次生產用的廢鋼全部使用優質碳結鋼切頭切尾。連鑄工序積極組織人員對碳結鋼廢坯進行切割、堆放、轉運。轉爐廢鋼場地專門開辟出一塊“自留地”,用于碳結鋼廢坯的堆放。
針對硫是此次生產的最大控制難點,KR脫硫站作為生產的第一站,認真做好生產前準備,提前更換了攪拌槳、渣灌和扒渣頭,使脫硫設備運行狀態處于最佳。
轉爐做好了出鋼口和擋渣滑板的更換,提前兩爐使用優質碳結鋼對爐內爐渣進行置換;精煉爐控制更換電極和料倉的檢查;連鑄工序把好最后一道關,中包烘烤、噴嘴、結晶器振動、電磁攪拌等生產前檢查按部就班,逐一確認。所有工序“劍已磨畢,霜刃待試”。
“丁是丁,卯是卯”-生產控制,精益求精
6月11日,第一個中包的12MnV正式生產,KR脫硫站認真挑選優質鐵水,通過對比選擇最佳的鐵水進行深脫深扒;扒渣工操作著扒渣手柄,打好組合拳,將脫硫后的殘渣認真的扒除干凈;轉爐通過雙渣,進一步降低硫含量。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出鋼硫基本控制在0.010%以下,最好的達到了0.007%,創造了出鋼硫的最好紀錄,為精煉的深度脫硫創造了條件。
精煉爐根據進站情況,進行快速成分調整和升溫,盡快創造最佳脫硫氛圍,加速深度脫硫。精煉爐長就站在酷熱的操作平臺上觀察爐渣情況,少量多次的打著脫氧劑,保證脫氧效果,鞏固脫硫成果。
連鑄平臺上澆鋼工時刻關注著鋼液面波動,及時添加保護渣,定時檢查氬封和耐材的侵蝕情況;班長頂著高溫,認真檢查鑄坯的表面質量、切割質量和定尺長度,嚴格按照標準化操作把好生產最后一道關。
就這樣,一包包優質的鋼水順利鑄成一根根火紅的鋼坯。6月12日6:00,第一個中包12爐成功生產出來了,煉鋼廠技術科及時對生產中的異常情況進行總結固化,為下面的生產積累了經驗。
截止6月23日上午11:20,6個中包共計62爐12MnV 全部冶煉結束,煉鋼廠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生產任務,同時為低碳超低硫鋼的批量生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