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孟祥林 通訊員胡毅 王文鋒)8月中旬,《中國冶金報》記者從鞍鋼集團攀鋼成都材料院獲悉,該院和電子科技大學碳能電創團隊聯合開展二氧化碳電催化制備甲酸實驗取得成功。這標志著攀鋼率先在國內鋼鐵行業突破了二氧化碳制備工業產品的實驗難點,對推進行業節能降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成為我國科技領域研發重點。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文斌曾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可再生能源替代進程提速,節能提效成為以鋼鐵為代表的制造業減排主旋律,這也是現階段鋼鐵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受研發條件、成本、技術水平等限制,鋼鐵領域二氧化碳制備工業產品的技術一直處于空白。”攀鋼成都材料院材料數學計算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電子科技大學碳能電創團隊(主導)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受此啟發,攀鋼成都材料院決定將該項技術應用于鋼鐵工業,并由材料數學計算研究所牽頭,礦冶技術研究所、先進功能材料所、電子科技大學碳能電創團隊共同探討其可能性。
經過前期充分論證,雙方技術團隊在攀鋼成都材料院釩鈦礦低碳冶金新工藝實驗室搭建了二氧化碳高效資源化利用裝置,設計了轉換路徑,首次將攀西釩鈦磁鐵礦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處理后,與水一起作為原料,在一定電流密度下,成功制備出了工業產品甲酸,轉換率達到95.4%。
目前,攀鋼成都材料院正將自有的低碳冶煉與碳捕捉專有技術與電子科技大學碳能電創團隊開發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相結合,以攀西釩鈦磁鐵礦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為應用場景,探索大規模開展工業試驗的技術條件,制備批量甲酸、乙酸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為攀鋼推進釩鈦磁鐵礦冶煉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國內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提供借鑒。
《中國冶金報》(2023年08月22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