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治斌 攝
初夏的五月,陽光燦爛,綠意掩映下的技術中心生機勃勃,坐在辦公室里的太鋼技術中心不銹鋼研究所一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李國平,溫文爾雅,一副眼鏡遮擋不住他專注又智慧的眼神。
“最近我們的超級雙相不銹鋼卷板取得了關鍵突破,并且已經批量進入市場。”一見面李國平就高興地告訴記者,從事雙相不銹鋼研發工作二十余年,每一次技術改進、新品開發,都牽動著李國平的每一根神經,“雙相不銹鋼就像是我的孩子,它成長得怎么樣,用戶的評價如何,我時刻關注。”
雙相不銹鋼作為公司戰略重點品種,經歷了很多關鍵技術的突破。作為雙相不銹鋼研發項目負責人,李國平把每一次挑戰都看作歷練和提升的機會,絕不輕言放棄。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是雙相不銹鋼的重要應用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從無法供應到率先研發生產出第一張國產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板,再到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49000噸級船板的規模供應,這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伴隨著的是李國平與日俱增的真情投入和無數個日與夜的艱辛付出。
“雖然倍感壓力,但我相信一分付出一分回報,沒人干我們想辦法干,干出來琢磨怎么干得更好,我對自己和團隊有信心。”李國平說。
常年的鉆研和積累讓李國平遇到問題判斷的速度和準確度不斷提高。一次雙相不銹鋼在熱連軋卷曲工序發生斷帶,李國平在現場觀察斷帶形狀、卷曲溫度曲線后,及時對癥“開方”,使問題得到快速解決,避免了一系列后續隱患。“技術積累需要時間和豐富的現場經驗,科研人員一定要掌握現場一手資料。”
近幾年,李國平開始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管理工作,繁忙密集的工作任務從來沒有讓他離開過一線,一有時間就盯在現場。一次,為解決一批熱卷表面首次出現的質量問題,李國平主動放棄假期,連續在現場跟蹤觀察、取樣分析,終于找到問題所在,進行了工藝調整,徹底解決了此類問題。
李國平笑言,自己可能在工作上有“強迫癥”,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并且要嚴格執行。和他一起工作了十幾年的同事衛爭艷說:“平時一些匯報材料給他,即使下了班他也連夜改出來,返回來經常是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見。”事無巨細的操心雖說很累,但李國平卻說自己覺得挺有成就感,把工作做得越細致越全面對完成的效率和效果越有幫助。
有志者事竟成。在李國平和他的團隊努力下,公司雙相不銹鋼得到持續優化升級,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系列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多項空白,先后在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海外PDO天然氣管線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水利、石化、造船、核電等領域獨樹一幟,引領了國內雙相不銹鋼在高端領域的發展。由李國平主持研發的高合金耐熱不銹鋼及高性能節Ni型稀土耐熱不銹鋼,高氮不銹鋼板材、線材,均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年李國平先后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國家杰出工程師鼓勵獎”“青年三晉學者”等十幾項榮譽,曾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三晉英才高端領軍人才,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牽頭編制3項不銹鋼國家標準并頒布實施。
提起種種成績和榮譽,李國平說:“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作為團隊負責人,我盡力為他們搭建平臺,協調各方力量,創造發揮每個人聰明才智的寬松氛圍,同時嚴格要求,讓他們得到鍛煉。”團隊成員博士生裴明德深有感觸地說:“遇到問題或者阻力,只要是為了工作,李主任都會及時去協調,為我們創造最好的條件。”多年來,李國平積極培養青年技術人才,毫無保留地提供資料與現場指導,如今很多團隊成員已經獨立承擔科研項目,成為不銹鋼品種開發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公司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這背后,離不開像李國平這樣敢于擔當、勇于突破、善于作為的科研工作者的堅持與努力。
不銹鋼市場競爭激烈,李國平深知要實現領先并保持領先地位,還需要依靠核心技術贏得市場。“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源于科研人員自主創新、自我挑戰的自覺,我們會繼續努力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讓太鋼造引領不銹鋼高端市場,為新時代太鋼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沉甸甸的使命一直藏在李國平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