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苗亞光
渤海之濱,太陽沖破海平面,首鋼京唐人的一天又從“新”開始了。
作為中國工業企業改革的旗幟和先鋒,首鋼百年的改革發展史孕育了“敢闖敢堅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的首鋼精神。創新已經融入首鋼人的基因和血脈,成為突破困境、轉型發展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
如今,創新的故事在首鋼京唐這座海濱鋼城繼續演繹。
搭建平臺——
“在這座鋼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機會”
職工有機會,企業才有活力。首鋼京唐冷軋部職工鮑常闖是“點子大王”,工作中勤于觀察、善于動腦、敢闖敢試,常在別人“習以為常”的地方做出“不同尋常”來。
問其成功的秘訣,鮑常闖坦言:“在這座鋼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機會,只要多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敢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正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從“習以為常”到主動發現問題,再到主動解決問題,往往需要一座“橋梁”。首鋼京唐公司暢通了這座橋,并搭起了一方精彩紛呈、絢麗多姿的創新“舞臺”。
首鋼京唐公司充分發揮載體平臺作用,組織職工廣泛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不斷激發職工創新積極性和創新效能。首鋼京唐公司各單位也紛紛行動起來,搭建起了有部門特色的創新平臺。
在首鋼京唐公司自上至下的創新平臺支撐下,頭腦活絡的鮑常闖如魚得水,創新的勁頭更足了。2021年,他針對酸連軋生產工藝和設備運行中的技術難題提出了90多項QTI(全員快速改善)改善建議,改善積分達到23900分,一舉摘得首鋼京唐公司第一名的桂冠,并被評為2021年首鋼京唐公司“技術能手”。
“部門每月評選改善明星,公司每季度評選優秀改善提案,正是這些平臺給了我展示創造能力和聰明才智的機會。”談起創新,鮑常闖的眼睛里閃耀著奪目的光。
首鋼京唐公司依托項目育人、精益改善、技能大賽等活動持續推動職工學知識、強技術、增本領,增強職工終身學習、技術創新的自覺自信,促進職工全面發展。
首鋼京唐公司中厚板事業部職工劉鑫憑借著一手焊接絕技在各類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用閃耀的焊花點亮了職業生涯的創新之路。面對榮譽,劉鑫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公司給我創造了機遇,提供了平臺,我必須精益求精,進步一點、再進步一點。”
在工作中,無論是新產品研發還是焊接試驗檢測技術攻關,不管是試驗焊接方案制訂還是焊接現場技術支持,他都會一馬當先、全力以赴。今年5月份,劉鑫被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首都勞動獎章”。
近年來,首鋼京唐公司共有306人榮獲首鋼級以上技術能手稱號,廣大職工累計完成研修成果1222項,在提升質量、降低成本、改善環境及提高效率等方面貢獻著創新力量。
以點帶面——
“創新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8月4日,首鋼京唐公司首屆職工創新節拉開帷幕。開幕式上,多位2022年新晉升技術專家、技能專家、星級創新工作室領軍人物走上領獎臺,分享了他們的創新故事。
“創新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首鋼京唐公司質檢監督部鄭明月創新工作室的領軍人物鄭明月向大家分享道:“我們不光要自己創新,還要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創新。”近年來,首鋼京唐公司成立了以技術帶頭人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廣泛開展名師帶徒、團隊培訓等活動,以點帶面,全面聯動,著力打造一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
鄭明月的創新工作室吸收了來自生產技術、設備點檢、一線班組長、崗位技術骨干的19名成員,成員們發揮專業交叉、知識互補的優勢,如齒輪般有機咬合形成合力,解決現場難題,探索前沿技術,輸出創新成果。
目前,首鋼京唐公司共創建職工創新中心3個、職工創新工作室55個、職工創新小組165個,形成創新中心、創新工作室、創新小組三級管理體系,取得了解難題促生產、創效益出成果、提素質出人才的顯著成效。
“師父把我們領進‘創新之門’,我們真是收獲滿滿。”首鋼京唐公司供料部職工代帥、周彥飛笑道。他們口中的師父名叫康志鵬。康志鵬在原料場管理方面經驗豐富,他主導的混勻礦配料工藝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現場出現問題,師徒一起深入一線,學習現場知識,積累故障處理經驗;遇到不解的難題,康志鵬帶著徒弟學習專業知識、剖析專業問題,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在成果輸出方面,康志鵬悉心指導徒弟撰寫論文,提升二人的成果總結能力。
在他的帶領下,代帥、周彥飛逐漸由操作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班組長、值班長,他們二人共同參與的課題《縮短礦石原料單次供料時間》獲得了河北省冶金系統優秀管理成果獎一等獎,并在供料部2021年崗位技能競賽中包攬了冠亞軍。
從幾個人到一支創新隊伍,首鋼京唐公司始終集聚優勢力量,讓這支隊伍更專業、更具行業影響力。
首鋼京唐公司煉鐵部職工劉勇君是吳勝利鐵前專家工作站的成員,在吳勝利的指導下,他開展了“高固廢比模式下大型燒結機穩質增效技術研究”項目攻關,實現了在燒結礦穩質前提下多消化固廢的目標。
2021年,京唐燒結固廢消耗為92千克/噸,比基準期提高了25.5千克/噸以上,在最大化綜合利用工業固廢的同時,達到了高效、低耗的良好效果,該項目也榮獲了首鋼科技獎二等獎。“專家工作站讓我和團隊迅速成長,如今,高爐的‘營養搭配’越來越合理,高爐的‘體質’越來越好,運行也更加穩定高效!”劉勇君說。
如今,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首鋼京唐公司生產操作人員占總人數的71%,技師、高級技師占比達到22.5%;培養改善骨干2000余名,其中六西格瑪黑帶234名、綠帶1360名、改善骨干458名,打造了一支規模化的創新人才隊伍。
全員創新——
“人人都能干出精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既要有一大批掌握高新技術、高技能人才的參與和投入,還要有千千萬萬普通職工積極響應。
首鋼京唐公司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廣泛宣傳榜樣事跡,弘揚工匠精神,形成了“關心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濃厚氛圍,涌現出一批先進人物,讓創新人才“名片”越來越閃亮。
張維中是“首鋼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從事機械點檢崗位工作已有31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只要肯鉆研,肯動腦,人人都能干出精彩。”張維中常常鼓勵年輕職工扎根崗位創新創效,并用一言一行影響著身邊的人。
去年冬天,為了提高換輥效率,張維中仿佛“長”在了精軋機現場,最終研究出換輥最優模式,熱軋產線精軋7機架最快更換工作輥時間縮短至9.67分鐘,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榜樣就在身邊,我們沒有理由不奮斗。”談起張維中,首鋼京唐公司熱軋部職工呂進偉充滿了敬佩。敬佩榜樣、學習榜樣、成為榜樣,廣大職工投身創新的勁頭越來越足。
一直以來,首鋼京唐公司高度重視職工創新工作,堅持以QTI管理為抓手,持續推行全員創新。“改善無須高大上,但一定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錦囊’和‘良方’。”首鋼京唐公司運輸部港口作業區丁班班組長朱延龍說。
在QTI培訓班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朱延龍研發出“新式六瓣抓”,將廢鋼清艙時間由4個小時縮短為半個小時,極大提高了裝船效率。除了工作上的便捷、效益上的提升,改善也增強職工價值感、榮譽感。首鋼京唐公司實施“改善積分”管理,每月對改善成果評價打分,按照得分實施激勵;設立“改善名人堂”,按季度評選公司級改善金點子、提案和課題,營造全員創新氛圍,激發全員創新活力。
職工親手參與改善、親身體驗改善成果,自豪感、成就感、歸屬感不斷增強,熱愛改善、心系企業成為共識,形成了具有首鋼特色的群眾性創新文化。截至目前,首鋼京唐公司年均改善項目達46449項,全員改善參與度達到90%,得到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高度評價,引發了社會、行業的深度關注。
貴在堅持、重在全員、好在持續。這是首鋼京唐公司九年磨一劍、持續推進QTI管理結出的累累碩果,也是廣大職工孜孜以求、執著創新的最好印證。
十幾年前,首鋼人從山到海,敢于創新、善于創造,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示范企業。十幾年后,京唐人不改初心,全員創新,追求卓越,向著全面實現“四個一流”目標,建設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鋼鐵廠接續奮斗、勇毅前行!
海濱鋼城要“變”,人的思維要“新”。創新不嫌小,創新不畏難,創新人人可為。無數細小的職工創新一定會凝聚成巨大力量,譜寫首鋼京唐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冶金報》(2022年09月06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