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賈林海
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受宏觀經濟波動和產業鏈上下游變化的影響,鋼鐵行業具有典型的周期特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鋼鐵行業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日益嚴峻,針對鋼鐵行業、鋼材市場整體進入下行周期的討論也愈發熱烈。尤其是在2021年達到歷史最好效益水平的基礎上,鋼鐵行業今年初以來整體上演了震蕩下行行情,“衰退”“寒冬”“陣痛”等詞語充斥于市場情緒端。
“未來3年—5年,全球經濟將進入衰退周期。”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用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康波周期理論來看,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第5個康波周期的衰退期中,逆全球化進程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面臨重塑。
“與此同時,國內房地產市場也進入了下行周期。”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在過去的5年里,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始終處于高位平臺期,隨著居民部門杠桿率升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未來5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或將下降40%以上。從房地產行業關鍵指標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由2010年5月份的最高點38.2%降至2022年8月份的負6.4%,降幅為44.6%;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由2009年11月份的最高點53%降至2022年8月份的負23%,降幅為76%;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由2010年5月份的最高點72.4%降至2022年8月份的負37.2%,降幅為109.6%。
房地產有多重要?據估算,我國房地產貢獻約20%的GDP、36%的財政收入、20%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時構成約60%的家庭資產,房地產市場下行將對我國經濟和鋼材需求產生負面沖擊。
“從鋼鐵行業自身來看,鋼材市場牛市、熊市轉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價格高低區間較為明顯,周期轉折點與國內外環境、國家政策密不可分。”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回顧歷史,自2000年以來,鋼材市場的牛市、熊市周期基本在5年—6年。2016年,得益于去產能,鋼材市場由“寒冬”進入“春天”;2017年—2019年,國家打擊“地條鋼”,大力推動環保治理,鋼材市場由“春天”進入“盛夏”;2020年—2021年,在疫情影響下,周期拐點出現,鋼材市場由“盛夏”進入“初秋”。
“尤其是‘十三五’以來,鋼鐵行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粗鋼產量從8億噸增至2020年的10.65億噸。隨著鋼材進出口格局的變化及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鋼材需求整體有所下降,供給也減少,2021年粗鋼產量降至10.3億噸。”這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3年—5年,鋼材市場有可能進入波動下行周期,部分區域或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真正意義上的‘寒冬’還未到來,但可以預見,鋼材市場的牛市周期可能要結束了。”這位業內人士還表示,“2023年,鋼材市場有進入‘冬天’的可能。”
在全球經濟周期、房地產周期、鋼鐵行業周期變化的疊加影響下,鋼材市場未來面臨的究竟是“寒冬”還是“暖冬”?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于鋼鐵行業自身:“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鋼鐵行業必須苦練內功,加快兼并重組,大幅提升產能集中度,增強抱團取暖的能力和抵御風險的韌性,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國際化發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冶金報》(2022年10月25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