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9黑色產業鏈衍生品峰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峰會匯聚了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大連商品交易所,以及海內外眾多企業、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的專家和代表,就業界廣為關注的熱點議題展開討論。不少與會專家表示,宏觀和產業形勢更趨復雜多變,唯有緊跟發展趨勢,努力實現產業升級、加大自主創新、提升治理效能,同時善于運用各類衍生品工具,才能更好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大商所有關負責人致辭時表示,近兩年來鋼鐵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企業穩定經營面臨著巨大挑戰,鋼鐵行業在應對挑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大力構建鋼鐵產業生態圈。作為鋼鐵生態圈的一員,大商所不斷提高服務鋼鐵行業管理價格風險的能力。
有效發揮市場功能 積極適應現貨市場變化
流動性充足是衍生品工具功能有效發揮的一項先決條件。自上市以來,鐵礦石期貨持續保持較高的流動性。
大商所這位負責人介紹,今年1-9月份,大商所焦煤焦炭鐵礦石期貨實現日均成交量162萬手、日均持倉123萬手,流動性較為充足,能夠很好滿足實體企業套保需求。同時,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不斷優化,交割流程順暢。大量的產業客戶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使期現貨價格的相關性持續提升,市場運行質量較好的滿足了鋼鐵行業的需要。
面對近兩年現貨市場發展變化,大商所持續優化合約規則制度。目前已建立起鐵礦石倉單服務商制度,實現了鐵礦石期貨引入境外交易者,焦煤期貨修改了合約質量標準,鐵礦石期貨實施了品牌交割制度,進一步改善焦煤和鐵礦石期貨價格的代表性,提升產業企業的避險效率。
為滿足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持續豐富衍生工具體系。這位負責人介紹,大商所已經建成包括焦煤焦炭鐵礦石期貨、鐵礦石基差交易、黑色商品互換等種類齊全的衍生工具體系,初步形成了既有場內又有場外、既有期貨又有期權、既有基差平臺又有商品互換、既有境內客戶又有境外客戶的市場發展新格局。
此外,大商所還創新試點模式,持續探索服務實體經濟有效路徑。今年面向煤焦鋼企業,推出了涵蓋場外期權、場內期權、基差貿易等業務模式的“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為產業企業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風險管理服務。在產品端發力的同時,不忘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夯實市場發展基礎。
相關研究表明,今年以來,鐵礦石期現價格相關性高達0.98,套保效率達87%,市場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充實多元開放 更好滿足企業避險需求
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刁力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雖然今年在需求推動下鋼鐵行業產量增長較快,但行業利潤率水平又回到低位水平。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總工程師雷平喜認為,未來幾個季度鐵礦石供應偏緊的問題有望逐漸得到緩解,但2020年宏觀經濟面臨較大的壓力,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亦表示,全球經濟已見頂回調,從“三駕馬車”動能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仍存在下行壓力。
鐵礦石供應問題的解決仍需時日,而全球經濟貿易形勢日趨復雜,給鋼鐵企業穩定經營帶來巨大挑戰,管理風險的需求持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19年鐵礦石價格波動劇烈,但有的鋼鐵企業通過合理運用衍生品工具實現了更大幅度增長。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金屬事業部戰略客戶市場總監龔小壘介紹,在應用大商所鐵礦期貨基礎上,業內創造出了一口價遠期工具、點價遠期工具和含權工具等衍生工具。“以點價遠期工具為例,今年8月12日,某鋼廠向嘉吉公司采購9月底前交貨的鐵礦石pb粉10萬噸,鎖定基差為大商所鐵礦石期貨2001合約價加35元,點價期為9月20日前。8月28日鋼廠給嘉吉公司發送點價指令在580元位置把基差點開,轉換為固定價615元/噸(580元+35元)。而9月底的青島港pb粉價為730元/噸。”龔小壘稱,與9月底采購現貨相比,鋼廠每噸鐵礦節約成本115元(730元-615元)。龔小壘表示,類似的案例和應用還有很多。
談到鋼鐵企業如何應對新格局下的礦石市場,湖南華菱資源貿易總經理譚臻鑫表示,要關注和參與衍生品市場,利用衍生品工具靈活、占用資金少的優勢調節庫存。
記者從此次峰會上了解到,鐵礦石期貨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更多企業利用期貨進行風險管理和日常經營;二是期貨成為現貨貿易的重要定價參考;三是基差貿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大商所有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大商所將加快推進廢鋼、氣煤期貨和鐵礦石期權上市,進一步豐富避險產品和工具體系,不斷充實多元開放市場成果;深化場外市場建設,完善基差交易和互換平臺,推進企業風險管理計劃,推廣商品互換、商品指數、基差貿易應用,推動大商所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更好地融入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大商所期貨價格影響力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參與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比例高達94%,美國上市公司中參與衍生品市場的比例達到了86%。而國內利用衍生品市場規避風險的上市公司僅占8%,國內企業利用衍生品市場與國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參會的眾多業界人士相信,通過交易所不斷豐富上市品種與工具,持續優化合約規則體系,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參與到期貨市場,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