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開盤以來,動力煤是為數不多的強勢品種之一,截至本周二累計上漲4.39%,最高漲至580元/噸,創逾4個月新高。但筆者認為,動力煤期貨難以持續大幅上漲,沽空機會來臨。
突發性供不應求顯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復產推遲,交通運輸受限,動力煤供給面受影響程度大于需求面。從需求端看,民用電存在較強剛性,整體需求相對穩定。從供給端分析,不僅是礦端生產受復工推遲影響了產量,而且交通管制也影響了煤炭外運。
數據顯示,近期沿海六大電廠日耗37萬—38萬噸,較春節期間下降5萬—6萬噸。下游復工推遲可以視作春節假期的延續,預計當前的煤炭日耗已經處于低位,繼續減少的空間不大。庫存方面,盡管六大電廠庫存有所回升,但港口庫存持續回落。秦皇島港口庫存一度降至2016年10月以來的新低,目前仍處于歷史低位水平。環渤海四大港區庫存較節前減少逾200萬噸,而過去四年春節前后其庫存基本持平。從發運數據看,大秦線近日日均發運量僅有80萬噸,而2019年春節期間為125萬—130萬噸,過去三年春節期間最低發運量不低于90萬噸。從調入數據看,環渤海十港日調入量僅有130萬噸左右,較正常情況減少30%。數據表明,港口煤炭供應受到較大影響,庫存持續下行成為煤價上漲的重要支撐。
產地方面,截至2月11日,全國煤礦復工率為57.8%,主要是國有和民營大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異地返程人員需接受隔離,實際到崗人數有限,復工煤礦并未實現全面復產。受疫情影響,內蒙古煤礦無法大面積復產,目前僅能勉強維持本地供應,外供困難,多地電廠庫存告急。在防疫措施影響下,煤礦復產面臨重重困難,產量將繼續受到限制,短期內供應偏緊難以改變。
長期看價格仍將下行
首先,疫情暴發于春節期間,防疫措施導致整個社會延續春節狀態,供需兩弱。統計歷年春節前后庫存數據發現,港口庫存、電廠庫存、重點煤礦庫存在春節期間都能夠維持穩定,表明煤炭供需在春節期間基本能夠維持動態平衡。換言之,如果不考慮運輸問題,目前國內煤炭生產與需求并不存在明顯缺口,一旦運輸問題得到緩解,煤炭供需面將恢復緊平衡。
其次,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全年產量預計仍能實現增長。2019年1月,神木“1·12”重大煤礦事故發生后,榆林煤礦大面積停產,導致陜西省原煤產量在2019年1—2月同比減少15.08%;隨著煤礦逐步復產,產量同比降幅逐月收窄,至6月份,實現單月產量同比增加,至11月份,實現全年累計產量同比增加。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比較上述疫情與礦難對產量的影響,一是時間周期,二是復產條件。從持續時間看,SARS疫情在2003年5月以后基本接近尾聲,筆者認為,由于應對措施更加有力,本次疫情持續時間大概率短于SARS疫情。也就是說,全國煤礦在5月份后能夠完全恢復正常生產,與神木“1·12”事故后的榆林煤礦復產時間一致。從復產條件看,榆林煤礦停產是由于安全監管需要,而此次復產難是由于防疫措施需要,盡管后者在嚴重程度上更高,但其不涉及其他硬件需求,一旦疫情防控迎來拐點,可以迅速復產。由此比較,筆者對全年煤炭生產仍持樂觀態度。
總之,疫情的短期擾動不可避免,動力煤因此保持相對強勢,但長期來看,動力煤價格上漲空間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