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賈林海
6月1日,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黑色金屬論壇如期舉行。上海華磊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太庚、凱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王晗等人齊聚云端,通過遠程視頻展開了一場線上“圓桌討論”。
鋼貿商可利用鋼材期貨穩定收益
梁太庚已經在鋼貿行業打拼了近30年。身為一名“老鋼貿”,他深切感受到了鋼貿企業利用期貨工具的重要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國內鋼貿行業造成較大沖擊,許多沒能挺過去的鋼貿企業不得已退出。當時,國內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期貨套保來規避風險。隨著期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鋼貿企業開始運用期貨避險。”他介紹道,“比如,在2014年~2015年鋼貿行業經歷的那一輪下跌中,眾多鋼貿企業通過利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在當時艱難的市場環境下仍然保持了盈利。”
“未來,鋼貿企業發展的方向應當是轉型成供應鏈服務商。”梁太庚說,“在這一過程中,期貨工具必不可少。”
梁太庚介紹,利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最核心的部分體現在庫存管理,主要是虛擬庫存。企業通過期貨,能夠在虛擬庫存中完成訂單,同時鎖定成本,避險能力大幅增強,減少資金占用、庫存調節更靈活、節省企業倉容、降低缺貨概率等優勢凸顯。
“原來,鋼貿商通過市場價差賺錢。隨著近年來市場價格透明度不斷提高,靠市場價差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少。而通過利用期貨工具,鋼貿企業可以鎖定成本和價差,來對沖風險、穩定收益。”梁太庚說。
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有何差異
王晗介紹了期貨市場中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更易遵守交易紀律、嚴格執行操作,而個人投資者有時難以做到。
二是機構投資者擁有更多的資源,包括時間資源、人力資源等。“僅就天氣情況這一項內容,我們就有專業的天氣研究員來分析,有時甚至要花費幾個小時來研究天氣。這是專業機構的優勢,個人投資者很難付出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王晗說。
據王晗介紹,除了天氣情況外,他所在的投資公司還有不同的專人負責研究黑色領域、政策解讀、海外市場等多個板塊。
三是機構投資者能與同行交流、互通觀點,避免陷入信息盲區和邏輯盲區。正因如此,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往往更理性,收益也更好、更穩定。
四是個人投資者在信息時效性和信息密度上落后于機構投資者,但靈活度遠超機構投資者。王晗解釋道:“相較于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一大優勢就是靈活度高、倉位不大。例如,雙方均臨時得知當晚鐵礦石要漲停,機構投資者往往什么都不能做,來不及建倉,但對個人投資者來說,臨時建倉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甚至在開盤時買也沒有問題。靈活度高,讓止損更加容易。”
針對上述差異,王晗建議個人投資者要嚴格遵守交易紀律:“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學會保護自己、在市場中存活下來比賺錢更重要。夸張地說,只要沒有被爆倉,賺錢的機會就還在,所以一定要遵守市場交易紀律,這樣才能實現永續發展。”
談及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期權,王晗表示,期權能夠鎖定風險,保護性看跌期權有利于倉位控制,這些期權的有益作用已經為人知曉。“具體來看,我國場內期權(如鐵礦石期權)剛剛上市,場外期權風險相對更大,市場漲跌、波動率、價差較大等因素對市場參與者及其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王晗進一步提醒,“同時,期權的交易活躍度和買賣差價遠不及期貨。這需要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內的交易所以及廣大投資者,共同創造出一個更好、更靈活、流動性更高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