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本報記者 何惠平
40年波瀾壯闊,40年滄海桑田。在共和國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進程中,鋼鐵行業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全國粗鋼產量3178萬噸,鋼材進口量864萬噸、出口量33萬噸;2017年,全國粗鋼產量83173萬噸,鋼材進口量1330萬噸、出口量7541萬噸,連續22年穩居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寶座。
是什么讓鋼鐵行業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和創造力?未來,鋼鐵行業應該怎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擁抱新時代?對此,原國家冶金工業局副局長趙喜子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獨家采訪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走出去、引進來是這個行業煥發生機的重要兩步?!壁w喜子強調,“鋼鐵工業是所有重化工行業門類里,最先邁出這兩步的行業?!?/p>
“當初建設寶鋼可以說在中國鋼鐵工業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趙喜子回憶道,“寶鋼一期工程開始建設時,引進日本、德國等的先進技術工藝,目的就是讓中國鋼鐵工業能夠實現‘彎道超車’?!?/p>
趙喜子介紹,寶鋼當時建設的4060立方米高爐聚集了高爐大型化技術、高爐無料鐘技術、高爐鋼渣處理水潑渣技術、高爐冷卻壁及高爐系統自動控制技術(技術自動化、管理自動化、過程自動化)等一系列技術。40年來,國外這些技術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得中國鋼鐵面貌發生根本變化,與發達國家逐步接軌,并且最終實現趕超國際先進技術。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這些結果的產生?!壁w喜子指出,“我們將技術資源請進來、鐵礦石買進來、裝備買進來、工藝引進來、人才引進來,將技術、服務引進再創新,這是鋼鐵行業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巨大成就非常重要的因素?!?/p>
改革開放還有重要的一步就是走出去。改革開放以來,鋼鐵行業主要是產品走出去。“從1995年到2005年,由于國內生產的鋼材滿足不了需求,當時中國是鋼材凈進口大國,最多的時候一年凈進口超過3000萬噸,包括普通鋼材、特殊鋼等產品?!壁w喜子強調,“2006年以后,中國開始實現凈出口鋼材,2009年以后大量地出口,意味著中國的鋼材質量得到了世界的認同,這就是產品走出去。然后,裝備、管理、技術也要走出去?!?/p>
“從全球范圍來看,能全面滿足國內建設鋼材需求的國家只有中國。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抵抗國際風險、抵御貿易戰的能力比任何國家都強。但嚴格地說,現在我們在走出去方面做得并不是特別好。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更好地走出去,而且我們也有能力更好地走出去。”趙喜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