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徐可可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此次會議以“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替的重要時間節點上,暢談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聚焦鋼鐵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定位新的創新發展目標和任務。
在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表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縱觀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歷史,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大創新貫穿其中,從引進、消化、整合、創新,到形成跨越,引領高質量發展,鋼鐵工業科技發展重大成果不斷涌現,為我國鋼鐵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時至今日,我國鋼鐵產業已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國鋼鐵工業既大又強發展增添了勃勃生機,為制造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何文波)
何文波從三方面闡述了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貢獻。
一是科技創新推動中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很多人對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記憶猶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粗鋼產量只有不足16萬噸,直到改革開放的1978年,經過鋼鐵人30年的努力,中國粗鋼產量也只有3178萬噸,占當時世界粗鋼產量的4.4%。1978-2019年,40多年時間,中國鋼鐵工業努力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鋼鐵的旺盛需求,鋼鐵生產規模加速擴大,1996年首次突破1億噸后,我國粗鋼產量持續居于世界首位,2019年達到9.96億噸,占世界粗鋼產量的50%以上。同時, 我國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鋼材凈進口國轉向凈出口國,產品自給率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材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一發展時期,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與技術改造起到了決定作用,平爐改轉爐、模鑄改連鑄、軋制生產的連續化、裝備大型化及自動化發展,在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同時,也優化了產品結構。截至2019年底,我國22大類鋼鐵產品中有19類自給率超過100%,其他3類超過98.8%,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鋼鐵工業的產品創新,極大地滿足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實現了鋼鐵產業的自我提升,中國鋼鐵工業在國際鋼鐵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二是科技進步支撐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經過幾代鋼鐵人的不斷努力,中國鋼鐵工業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產業發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產業技術裝備提升和質量體系的不斷完善,鋼鐵行業產品結構得到了優化,鋼材產品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滿足了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演變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促進了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根據協會統計,2010-2019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生產的粗鋼中,低合金鋼和合金鋼占比由39.79%提升到49.73%,高性能鋼材的生產和應用比例顯著提高,帶動并支撐了下游用鋼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換代。目前,我國生產的汽車用鋼、大型變壓器用電工鋼、高性能長輸管線用鋼、高速鋼軌、建筑橋梁用鋼等鋼鐵產品已穩步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近年來,為進一步滿足下游用戶對高端鋼材的需求,支撐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制造強國的需要,鋼鐵工業緊跟市場需求,在新材料研發和解決“卡脖子”產品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一些產品已實現由跟隨向領跑的跨越。以寶武 QP1500 為代表的第三代高強度汽車鋼的研發應用,不僅為我國汽車輕量化提供了10%-20%的減重空間,也使我國高強度汽車鋼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目前,汽車鋼品種規格已覆蓋歐美日韓和自主品牌需求,高性能汽車鋼的開發應用為降低油耗,減少排放提供了支撐。高鋼級X80管線鋼的研發與應用不僅支撐了我國西氣東輸管道建設,也成功助推我國長距離油氣管道建設與輸送技術實現由跟隨向領跑的跨越。太鋼研發系列寬幅超薄精密不銹帶鋼(手撕鋼),超寬軟態 0.02mm 不銹鋼箔材達到世界領先,不僅實現國產化替代,還出口到歐美。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支持 “中國名片”走向世界,鋼鐵人緊跟需求,研發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鋼鐵新材料,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產品。“十三五”期間,極低鐵損取向硅鋼、600~750MPa級高精度磁軛鋼、先進核能核島關鍵裝備用耐蝕合金、核電用不銹鋼、高品質汽輪機葉片鋼、 低溫管線鋼、極地特種低溫鋼等高端產品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用于特高壓變電站、華龍一號核電、雪龍 2 號等“大國重器”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國產大飛機起落架用鋼、高鐵輪對用鋼、高鐵轉向架用鋼也已具備了國產化替代能力,為國家降低大飛機和高鐵建設投資,全面實現關鍵部件國產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沒有關鍵材料的突破,就沒有中國制造的強大。中國鋼鐵已具備為中國制造業“強筋壯骨”持續提供高品質材料支撐的能力。
三是科技進步促進鋼鐵工業體系完備可控發展。從1978年我國決定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建設上海寶山鋼鐵廠開始,我國鋼鐵工業開啟了引進技術再創新進程。時至今日,自主創新已逐步成為我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鋼鐵工業同中國經濟一起 “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鋼鐵企業已逐步掌握了大高爐煉鐵,轉爐煉鋼、爐外精煉、 連鑄、板帶、熱連軋、冷連軋、無縫鋼管等先進生產技術,鋼鐵裝備實現了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連續化、緊湊化、長壽化。
“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通過特大型露天礦的高效開采、難選鐵礦石懸浮磁化焙燒選礦、超大型焦爐技術裝備、高爐高球團比冶煉、超純凈不銹鋼脫氧及夾雜物控制、超純凈高穩定性軸承鋼制造、綠色高效電渣重熔、微合金鋼板坯表面無缺陷連鑄、連鑄凝固末端重壓下、熱軋板帶材表面氧化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鋼鐵制造水平。與此同時,薄帶鑄軋、低碳冶金等前沿技術的探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時至今日,我國鋼鐵行業的技術水平,尤其是部分重點鋼鐵企業創新能力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我國鋼鐵工業基本實現了焦化、造塊、煉鐵、煉鋼、連鑄、軋鋼等主要工序主體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大型冶金設備國產化率達 95%以上(按重量計算)。我國已具備自主建設年產千萬噸級現代化鋼廠的能力,相繼建設了鞍鋼鲅魚圈、首鋼京唐、山東日照、寶武湛江等多個大型鋼鐵基地,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鋼鐵生產體系。我國鋼鐵技術裝備不但基本實現了自主可控,還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項目實現了走出去,為河鋼塞鋼、青山集團印尼不銹鋼基地、盛隆冶金馬中關丹產業園綜合鋼廠、德龍鋼鐵印尼德信綜合鋼廠等海外投資鋼廠提供了保障,實現了中國鋼鐵科技進步成果與世界共享。
(圖為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