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記者 朱曉波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國有企業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持續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步伐,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堅定不移把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確保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作為。”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說,“國有企業必須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科學內涵,通過創新機制、激發活力,在全面貫徹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努力爭創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劉明忠認為,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多措并舉,在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國有企業更大作用。
一要強化思想引領。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終身必修課,持續跟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創新、發展等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始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職工頭腦、指導企業改革創新發展實踐、推動生產經營等工作。
二要激發創新活力。把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在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上走在前列。要始終圍繞“四個面向”,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積極與國際一流創新企業對標,全面梳理企業科技創新短板清單,落地實施“揭榜掛帥”等制度,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要積極開展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工作,帶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推動實現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要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納全球創新資源,在重點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形成代差優勢、先發優勢,不斷搶占技術制高點、掌握行業話語權。要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三要完善用人機制。堅持按照市場規律,明確責權利,實現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堅持以勞動合同解決國有企業員工身份問題,以崗位合同解決勞動標準問題,淡化不同崗位員工間身份界限。對于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干部,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方式,由董事會或經理層根據權限與其簽訂聘用合同,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薪酬兌現、崗位聘任或解聘的依據;對于普通員工,不能滿足崗位業績、能力等需要的解除崗位合同,崗位不達標經兩次培訓未通過的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人員活力和動力不足的問題,為構建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體系奠定基礎。
四要打通晉升機制。完善國有企業人才工作體系,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在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不動搖的基礎上,圍繞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建立企業內不同類型人才的晉升機制。要在行政職務序列之外,打通國有企業營銷人員、管理人員、研發技術人員、技能人員、黨務人員等晉升通道,并橫向互動、能上能下,實現人才職業有規劃、發展有平臺、晉升有通道,形成后備人才成池、源頭活水始現的良好態勢。
五要健全激勵機制。國有企業要在薪酬分配制度上下功夫,堅持市場導向、效益導向、業績導向,實現薪酬能增能減,將薪酬分配向企業中的營銷、高科技研發、苦險臟累差、高級管理、高技能五類人員傾斜,并盡快建立健全按貢獻、按要素分配機制,發揮各類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
六要構建共享機制。國有企業要以國內大循環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推進基層民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上發揮帶頭作用。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不斷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保障職工生產生活、民主管理、文體活動需求,持續提高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與職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新成果,切實把企業建設成為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七要落實從嚴機制。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嚴格落實“三不一加強”從嚴機制,加強對各級“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要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加大力度懲戒企業中的“庸官”“懶官”,對“不敢為”的領導干部強化督促指導,對“不想為”的徹底更換,對“不會為”的加強培訓,解決少數干部擔當不夠、動力不足等問題。同時,要精準有效運用“四種形態”,旗幟鮮明為勇擔當善作為、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撐腰鼓勁,推動企業各級干部在“十四五”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中履職盡責、干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