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郭小燕 通訊員 張洋 報道
2018年8月份,撫順新鋼鐵精細化管理工作室成立,該公司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青年骨干員工積極加入其中。該工作室通過幾年的努力,管理系統涵蓋了生產、經營、工序、設備、能源、質量、安環、財務、對標、執行、生活服務等領域,順利完成智造中心遠程控制切換,推動該公司朝智能制造和工業4.0方向轉型。
目前,該工作室共有員工47人,他們通過移植和開發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上線運行第一批能源分析、安環檢查、生產日報、庫存日報、質量檢查、智能燃燒等系統,將數據點連接成數據序列,形成多緯度報表。
圖為撫順新鋼鐵精細化管理工作室成員合影。(張洋 攝)
互幫互學 共同成長
每一個系統,都基于實際需求進行規劃,系統之間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上線之前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溝通。該工作室開發人員在工藝方面不夠了解,他們就結成了最佳搭檔,互相學習、互相配合,經過兩年的時間,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與基層員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該公司精細化管理建設中。該工作室的部分成員一邊學習計量傳感知識,一邊測試,通過低成本、可復制的數據采集及分析處理,不間斷地為系統管理平臺提供數據資源,發揮數據蓄水池的作用。
該工作室通過常態化的技術研討與交流、成立興趣小組等方式,涌現出了王吉勇、齊寧、周德剛等一批系統開發帶頭人,曹明、高平等系統開發新生力量,以及劉建剛、魏宏、佟金海、楊曉鋒等系統管理平臺開發項目的積極推動者。
該工作室成員曹明原來是該公司煉鋼廠的一名員工,業余時間,他喜歡鉆研計算機相關知識。針對生產過程中人工收集數據的工作方式,他利用樹莓派良好的拓展性,成功研發了“拍一下”系統,取代了傳統的數據傳遞模式。此外,2020年,曹明還牽頭完成了安全(煤氣、火情)監護系統、超聲物位儀、坯料稱重及自動識別裝置等工作。
該公司制造管理部的張金寶對于無線數據傳輸特別感興趣,樂于鉆研和嘗試一些網絡設備的研究,他在儀表設備維護工作的基礎上,與同單位的吳迪一起嘗試在1號高爐區域煤氣報警器進行紫蜂數據短距離傳輸試驗,并且獲得了成功,為該項技術的應用積累了經驗。
該公司軋鋼廠的馬亮、陳其恒和制造管理部的張少佳組成的雕刻小隊,在研究操作掛牌板刻字上費了一番功夫。他們自己安裝設備、調試軟件、設計排煙通道,利用激光雕刻機,圓滿的完成了66個操作掛牌版的制作并交付軋鋼廠高線作業區。
以數字化構建管理模式
該工作室堅持以數字化的方式為基礎,依托鋼鐵冶金流程的本質和科學管理數據,推進該公司精細化管理工作進程。該工作室通過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初步實現調度、鐵前、部分軋鋼、能源和安保等領域的集中控制,以“集中控制、冶金協同、專業融合”為原則,基于“5G+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數字平臺的打造和應用,自主開發了421個智能應用系統,800多個監控畫面。該平臺匯聚了該公司30193項數據,數據量達到近3TB,并且在持續增長。
2020年12月份,該工作室獲得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資金項目扶持獎;2021年,被評為遼寧省工人先鋒號;2022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2022年,該工作室將以“更全面、更系統、更有效率”為宗旨,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構建新型工業管理模式,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