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通訊員 宋宏睿 馮明 報道
新天鋼集團遠景
從余熱自發電到屋頂光伏發電,從多元化碼頭到“公轉鐵”,從純電重卡到氫能重卡,從綠色工廠到國家3A景區……混改3年多的時間里,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堅定不移地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在企業環保治理進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奮力打造綠色環保標桿企業,為打贏京津冀地區藍天保衛戰而不懈努力。
新天鋼天鐵公司鋼鐵雕塑。(新天鋼 供圖)
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強內核
新天鋼不斷深挖余能回收潛力,提升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先后實施了100兆瓦超高溫亞臨界發電、燒結余熱發電、干熄焦余熱發電、沖渣水余熱回收、工業爐窯脫硫、原料場封閉、皮帶通廊封閉等一系列節能減排改造項目。
天鋼公司封閉原料場
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
在對原有設備進行節能改造的同時,新天鋼積極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目前,已有4家實體子公司完成廠區光伏敷設,合計發電能力達到45.7兆瓦,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9萬噸。未來,新天鋼新能源發電占比將逐步提升至10%。
天鋼公司光伏發電板
3年多來,新天鋼大力實施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治理,新上節能環保項目220余項,總投資80億元,主要污染物排放較混改前下降50%以上。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相較改制前減少70%以上,噸鋼綜合能耗較改制前最高降幅達24.87%,萬元產值能耗較改制前最高降幅達46.7%。2021年底,所屬天鋼公司、聯合特鋼公司已通過超低排放改造驗收,為爭創環保A級奠定了基礎。
此外,新天鋼旗下3家長流程企業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多項技術改造高效回收余熱,為屬地6.8萬多戶家庭的21.6萬余名居民約524萬平方米房屋面積供熱,年供熱280萬吉焦(GJ),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萬噸。
綜合推進清潔運輸通“血脈”
“雙碳”目標提出后,新天鋼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打造清潔運輸網絡,打通綠色發展“血脈”,探索可推廣的低碳綜合運輸解決方案。
天津港首個“集裝箱+散雜”多元化碼頭一體化作業啟動儀式
天津港“集、散、雜”一體化碼頭起吊裝有德信貨物的集裝箱
2021年,新天鋼在調整運輸結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天津港為新天鋼集團量身打造的首個“集裝箱+散雜”多元化碼頭,在天津港21段泊位正式啟用,提升海陸轉運效率,進一步優化服務天津港到印尼巴哈多比的班輪航線,每年為企業降低物流成本超1億元。
天鋼公司“公轉鐵”項目開通鳴彩炮慶賀
天鋼公司“公轉鐵”項目開通儀式現場
同年12月,天鋼公司“公轉鐵”項目順利竣工通車,鐵路貨運占比提高到80%以上,專線鐵路每年運量達1300萬噸,可實現降碳8萬余噸,成功緩解了天津市公路交通壓力,實現了該集團內部資源共享、綜合配置以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
純電重卡投運啟動儀式
新天鋼也是天津市首家購入純電重卡并投入運行的企業,相比傳統燃油車型,每輛車每年減少燃油消耗約4萬升,現有200輛純電重卡每年碳減排約105噸。近日,新天鋼集團與中石化、三一重卡、國氫新能源公司合作建設的天津首批全鏈條聯建加氫站項目投入運營,清潔運輸體系建設再邁出堅實一步。2座加氫站設計日加氫能力1000公斤,可滿足60輛氫能重卡加注需求,日減少柴油消耗6000升,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噸,且均預留了設備提升空間。
純電重卡試運行
天鋼公司加氫站與氫能重卡
目前,德龍鋼鐵、新天鋼集團已采購新能源運輸車輛201輛,包括5輛新投運的氫能重卡、196輛純電重卡,用于疏港運輸與場內貨物短倒,每年可減少運輸環節二氧化碳排放15309噸,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用心打造3A景區展新顏
新天鋼以“環保投入不設上限”的決心,著力建設“廠區景區化、景區全域化、景區鏈條貫通、景觀元素隨處見”的廠區環境,2021年12月29日,天鋼公司、聯合特鋼公司工業旅游項目通過評定,成為天津市冶金行業首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天鋼公司3A景區雕塑群
在打造景區的過程中,新天鋼更加注重對鋼鐵精神的藝術化表達。如今,漫步于景區中,一尊尊風格各異的鋼鐵雕塑默默詮釋著剛柔并濟的鋼鐵之美,有的出自當代藝術名家之手,有的是鋼鐵工人的創意之作,散落在草木間,讓工業之美與自然之美相得益彰。天鋼公司廠區內,去年為迎慶建黨百年,邀請名家與青年藝術家共同打造的“華燈璀璨”光影雕塑藝術群熠熠生輝。
天鋼公司3A景區游客服務中心
兩家景區的游客服務中心也各有特色。評審專家稱贊天鋼公司游客服務中心為“美術館級別”,聯合特鋼公司游客服務中心則陳列著一組巨大的、惟妙惟肖的紫禁城模型,俯瞰細察別有趣味。兩個游客服務中心都展示有非遺傳承作品,剪紙、燙畫、造甲工藝的傳承人都是企業員工,還有合作展出的泥人、風箏,以及出自聯合特鋼公司結對幫扶對象寧河區瓦罐莊村的陶制品。
聯合特鋼公司鋼鐵雕塑
此外,聯合特鋼公司還是天津市冶金領域第一家市級科普基地,對探尋一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極佳的社會實踐意義。
未來,新天鋼集團將進一步革新產業結構,改變能源供給方式,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碳管控,加快實現從3A景區向4A景區跨越,以昂揚姿態向全社會展示“工業之偉力,生態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