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自“十四五”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先后印發《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為我國新型儲能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截止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31.39GW/66.87GWh,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22.60GW/48.70GWh,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昆侖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劉懷平介紹,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能源消耗占全國能源總消耗的11%左右。在鋼鐵制造的工藝流程中,高爐—轉爐長流程占據主導地位,使能源結構呈現高碳化特點,煤炭和焦炭的外購能源總量占比高達90%,電力約占6%。
“新型儲能具有響應快速、選址靈活、建設期短等優勢,在鋼鐵行業大力發展以‘短、平、快’為特點的新型儲能基礎設施,將助力鋼鐵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提升經濟效益、保障鋼鐵企業電力供應可靠性等。”為此,劉懷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政策引導作用。加大對鋼鐵企業新型儲能項目建設的金融扶持力度,降低企業投資成本,確保新型儲能項目順利實施。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的發展,如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企業自投建與租賃等,以滿足各類企業實際需求。推進虛擬電廠和需求管理等策略的應用,提升鋼鐵企業儲能項目盈利能力,助力市場穩健發展。
第二,建設儲能示范工程。鼓勵具備條件的鋼鐵行業領軍企業先行先試,高水平構建新型儲能基礎設施,依據鋼鐵行業特性和需求,選擇適宜的新型儲能技術,如電化學儲能、熱能儲存、壓縮空氣儲能等,確保所采納技術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及降低碳排放。大力推廣“光伏+儲能”“風電+儲能”等清潔能源多元互補模式在鋼鐵行業中的普及與應用,帶動更多企業跟隨建設新型儲能基礎設施。
第三,推進儲能數字化運維。倡導鋼鐵企業在建設新型儲能基礎設施的過程中,積極推動數字化智能化運維的應用,借助先進技術優化業務流程,建立能源體系,實現精益管理與節能降碳,助力政府在能源規劃、政策制定等層面作出科學決策。此外,數字化智能化運維還有助于推動鋼鐵企業與政府、其他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促進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第四,加強跨部門協作。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共同推動新型儲能基礎設施在鋼鐵行業的應用和推廣。研究制定針對鋼鐵行業新型儲能應用發展的專屬配套政策,包括設立儲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新建儲能項目、對在運行儲能項目進行補償、推動儲能產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擴大峰谷電價差異,將儲能納入輔助服務市場及現貨市場,進一步擴大鋼鐵企業儲能收益空間。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制定鋼鐵行業統一的儲能技術標準和規范,為鋼鐵企業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