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一個體量龐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流程型行業, 經過這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實現智能制造與信息化發展已勢在必行。”9月1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在鋼協冶金設備分會一屆六次理事(擴大)會議上這樣表示。會上,鋼協副會長駱鐵軍就智能制造發展情況分享了他的觀點。
駱鐵軍指出,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智能制造、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駱鐵軍認為,鋼鐵行業實施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發展具備一定優勢條件:一是鋼鐵行業是亟待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具有緊迫的內驅性;二是鋼鐵行業是大數據產生及應用的典型行業,具有實現的可行性;三是鋼鐵行業的生產過程屬于長流程、規模型的制造產業,具有廣泛實施的可復制性。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鋼鐵行業的轉型升級,相繼出臺了許多推動兩化融合、實施智能制造的相關政策,為行業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015年,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通過專項行動在全國共確定了4批305個試點示范項目,其中包含了鋼鐵行業的寶鋼、鞍鋼、河鋼唐鋼等7家企業的9個項目。
“從行業發展現狀來看,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駱鐵軍指出,一是行業推動兩化融合、實施智能制造的水平不均衡。按照工信部的統計分析,智能制造的能力成熟度分為1級~5級,中國鋼鐵行業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基本在1.8級~3.5級之間,且行業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寶鋼等先進鋼鐵企業智能制造水平較高,也是率先推進智能制造的典范企業,其余大部分鋼鐵企業兩化融合水平較低,智能制造的基礎工作有待提升。二是行業智能制造基礎比較薄弱,整體處于起步階段,缺少行業標準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儲備,產品兼容性及集成度較差。三是創新能力不足。行業在互聯網、信息系統及物理系統的開發、管理、集成方面,創新能力仍然較弱;產品生產工藝設計與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綜合集成、業務系統向全產業鏈延伸時,缺乏成熟的行業系統解決方案。
駱鐵軍認為,中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發展也有優勢。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深度與先進國家差距不是很大,因為這種融合本來就是近幾年的事情,中國提出和悟出得并不晚。美國的制造業和互聯網都很強,但是不少制造環節已不在本國;德國的制造體系很強,但是互聯網有所欠缺;中國的互聯網很強,僅次于美國,同時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在融合發展、智能制造方面,中國企業的探索積極性和創新精神與先進國家在一個起跑線上,關鍵是理念問題。“我們要把握戰略機遇,增強自信。”駱鐵軍強調。
談到未來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發展方向,駱鐵軍認為,應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發展全流程智能化。逐步完善基礎自動化、生產過程控制、制造執行、企業管理四級信息化系統的建設,重點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4種智能制造新模式。
二是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智能化。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技術,實現從用戶需求到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信息集成。
三是加快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發展應用。抓住5G發展機遇,大力發展“互聯網+”模式,開展鋼鐵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融合路徑研究,創造商業新模式,為推動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在鋼鐵制造中的應用及鋼鐵企業精準制造提供指導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