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記者 何惠平 實習記者 賈林海
“今年的兩會,雖說遲到,但并未缺席。”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太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祥明談起參會感受時十分激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召開兩會,充分表明我國經受住了這場異乎尋常的考驗,穩步從‘雙統籌’走向‘雙勝利’。可以說,這是一次直面挑戰、堅定信心的大會!”
高祥明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和“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這兩部分內容,他的印象尤其深刻。
“要想讓‘中國制造’強大起來,材料是基礎。作為重要的基礎性材料,鋼鐵對于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責任重大,義不容辭。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鋼國,也是工藝技術裝備和品種質量世界領先的產業之一,理應成為‘中國制造’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支撐。”高祥明在采訪中表示。
回想起3年前習總書記考察太鋼所屬子公司———山西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時的場景,高祥明激動地說:“2017年6月,習總書記走進太鋼鋼科公司,實地察看高端碳纖維研發、生產情況,強調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總書記勉勵我們,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在創新方面繼續加把勁,為‘中國制造’做出更大貢獻。3年來,太鋼牢記總書記囑托,不斷在深化改革、創新發展上加勁發力。今年5月12日,總書記再次考察太鋼,再次勉勵我們,要不斷勇攀科技高峰,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貢獻太鋼力量。”
高祥明表示,近年來,太鋼創新發展始終走在行業前列:及時反思,總結制約行業發展的產業集中度過低等問題;及時行動,針對“卡脖子”技術和產品進行突破;及時總結,向全行業分享創新發展的“太鋼經驗”。
提高產業集中度 為行業創新發展提速
高祥明代表坦言,當前,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依然突出。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利于鋼鐵企業在掌控戰略資源、維護市場秩序、加快技術創新、加強節能減排等方面開展協同合作,實現人才、技術、資本和數據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區域號召力、專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
高祥明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鋼鐵行業要為加快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而努力。“近年來,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些經典案例為跨地區、跨所有制混改發揮了示范作用。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盡快修訂完善推進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相關政策,徹底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環境,有力推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盡快實現鋼鐵產業集中度的明顯提升。”高祥明進一步表示,“具體應當采取加強產業政策引導、落實土地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證券服務水平、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等措施。”
突破“卡脖子” 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高祥明表示,目前,我國鋼鐵工業仍存在一些“卡脖子”產品和技術,嚴重影響國防和國民經濟安全,亟待突破。如何瞄準關鍵補短板、啃下“硬骨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和產品,是中國鋼鐵業發展之路上不得不思索的問題。高祥明表示,這些“卡脖子”產品和技術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在產品上,產品技術含量高、生產難度大。高祥明以主要應用于環保脫硫脫硝行業、氟化工行業等的鎳基合金825卷板為例說明。他表示,受裝備能力限制,加之連鑄煉鋼等難題尚未解決,目前,國內不具備生產鎳基合金825卷板的能力。“雖然寶鋼能夠生產一部分熱軋卷板,但生產不連續。3毫米以下的冷軋卷板完全依賴進口。”高祥明說。
“高頻濾波器是高頻電機控制系統的關鍵器件,廣泛用于電動汽車、高轉速數控機床等領域。制造高頻濾波器的核心材料是高質量軟磁超薄合金,目前這一領域的高端材料主要從德國VAC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進口。沉淀硬化馬氏體不銹鋼SUS630冷板主要應用于電子電路行業印刷電路板和覆銅板的模板、食品行業傳送帶以及竹木行業用模板等的制作,目前國內沒有廠家生產,主要從日本、美國、瑞典等國家進口,售價高昂,生產周期長。NM450以上高等級耐磨板主要依賴進口瑞典SSAB產品。0.02毫米厚的膨脹合金4J36屬OLED顯示行業‘卡脖子’材料,目前全球90%的該產品均來自日本公司,國內不能提供。”高祥明補充道。
第二,在關鍵工藝技術上,主要是鋼質純凈度低、材料的潔凈化制備技術水平低、裝備水平功能精度低、生產操作精細化智能化控制水平低制約著關鍵材料的研發生產。高祥明直言:“有些產品雖然能夠生產,但產品質量、性能、可靠性與國外領先水平存在差距,處于產業鏈中低端。”
第三,在環保技術上,目前,節能環保、污染治理的工藝技術有待實現根本性、革命性的突破。“工藝技術的先進適用性不夠,致使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技術改造投資巨大、運行成本極高,對企業效益產生較大影響。”高祥明表示。
“想要實現上述突破,鋼鐵行業任重道遠。習總書記講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高祥明進一步強調,“快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和產品,推動我國鋼鐵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自主創新是第一動力和根本路徑。”
保持創新定力 奮斗實干顯擔當
高祥明表示,近年來,太鋼堅持自主創新,勇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發出了“手撕鋼”、筆尖鋼、核電用鋼等一批高精尖特產品,受到了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在世界叫響了“中國制造”的品牌,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形象,提振了“中國制造”的信心。
談到一系列創新成果,高祥明向《中國冶金報》記者分享了“太鋼經驗”。
一是永葆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定力。“習總書記要求我們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些年來,太鋼始終堅守自主創新初心,勇擔大國重器使命,無論市場形勢怎樣變化,都始終保持創新定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無論業績怎樣波動,都始終穩定增加研發費用,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國家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精品,不斷擴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產品占比,鑄就獨特競爭優勢。”高祥明說。
二是培育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據高祥明介紹,近年來,太鋼在企業大力倡導“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致勝,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理念,形成“允許創新有失誤,但不允許不創新”的鮮明導向,引導廣大科研技術人員和全體員工沉下心來創新,在厚積薄發中引領行業發展。“太鋼‘手撕鋼’就是創新研發團隊歷時2年,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經歷700多次失敗而取得的。如果沒有創新的恒心,沒有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高祥明表示。
三是不斷完善創新機制。創新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近年來,太鋼大力推進協同開放創新,對內以公司技術中心為主體,實行戰略經營管理體制,每年組建數十個跨部門的聯合開發團隊,進行重點品種研發和重大項目攻關;對外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和產學研聯合實驗室,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四是打造一流創新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這些年,太鋼堅持科技人員‘有多大能耐,就給多大平臺’的理念,推行以價值為導向的重大課題命題承包制,讓科技人員自由組隊、自主選題、按貢獻參與分配,上不封頂,實行即時激勵、精準激勵。”高祥明介紹道,“太鋼在全集團推行包括科技人員、能工巧匠在內的首席師制,堅持定期評審,動態調整,顯著提升科研技術人員的待遇,真正讓人才既有恒產又有恒心,沉下心來搞課題,專心致志謀創新。”
“習總書記告訴我們,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太鋼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我們要牢記囑托,不辱使命,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努力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為中國鋼鐵工業、為‘中國制造’貢獻太鋼新的更大的力量。”高祥明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