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實習記者 賈林海 趙萍
記者 羅忠河 報道
自2016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各有關方面持續推進鋼鐵行業去產能,行業運行和結構調整呈現良好態勢,取得了明顯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鋼鐵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國家于今年初提出了壓減粗鋼產量目標。
隨著7月份以來全國多省份密集發布壓減粗鋼產量通知,“全力確保壓減目標實現”成為下半年鋼鐵行業運行的主基調。
7月28日~29日,借著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六屆會員大會二次會議在上海市召開的契機,《中國冶金報》記者專門采訪了多位鋼協副會長及地方行業協會負責人,針對“確保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這一目標,探討其背后交織著的鋼鐵產業政策與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鋼鐵行業布局與區域產業特色等多個矛盾的破解之法。
侯軍:
山鋼將力爭做到“減產不減效益”
“實施產能產量‘雙控’政策是國家經過全局平衡后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調控經濟的政策方向。控制鋼鐵產量過快增長是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產量壓減實行‘三限兩不限’(“三限”即限2016年以來違規新增產能、產能置換不規范的產能;限環保治理水平差的鋼鐵產量或非規范企業的產量;限整個高爐產量,通過限生鐵產量實現限粗鋼產量的目的。“兩不限”即不限達到超低排放A級的企業鋼鐵產能;不限電爐短流程煉鋼產能),有保有壓,優勝劣汰,可以有效推動鋼鐵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鋼協副會長,山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軍表示,“山鋼將堅決擁護支持‘雙控’政策,嚴格按照要求組織生產。”
他進一步指出,“雙控”政策有利于推動企業加快碳達峰、碳中和步伐,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有利于降低對鐵礦石高需求的預期,降低企業原燃料采購成本;有利于推動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徹落實新發展要求,突出政治引領,持續深化改革,深入推進以客戶為引領,以人才為支撐,營銷、生產、研發高效運行的‘五位一體’商業模式,全力打造比較優勢,努力爭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新標桿。”侯軍表示。
第一,重構新秩序,主動應變。在確保完成限產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山鋼將綜合考慮安全環保、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檢修、冬季限產、冬季采暖等因素,優化客戶訂單、原料采購、產品結構、物流運輸,統籌謀定,系統平衡,產銷銜接,確保優勢資源配置到最高效的產線和品種上,構建新的生產組織秩序,建立“限產時期最佳生產組織和創效模型”,做到“減產不減效益”。
第二,強塑新模式,提升優勢。山鋼將認真分析自身優劣勢,通過全面對標找差,提升比較優勢,從“超越自我、跑贏大盤、超越標桿、追求卓越”4個維度開展具體指標的全方位對標,引導全公司樹立品質創效觀念,著力培育高精特新產品,塑造精品鋼制造模式,著力提升比較優勢。
第三,融入新格局,搶抓機遇。山鋼將推進改革攻堅向縱深發展,扎實開展“六大存量攻堅戰”(應收款項、財務核銷、賬銷案存、長期掛賬不轉資、審計及巡察發現問題)和“雙降雙提”(降低資產負債率、降低有息負債總額,提升資產質量、提升運營質量)等重點工作,狠抓精益管理,進行內部深度挖潛,全面降本增效,優化資產結構,強化科技創新,提升智能制造和低碳環保水平,多措并舉,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魏栓師:
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定產
今年上半年,內蒙古自治區能耗“雙控”政策及限電措施對包鋼造成一定影響。“不過,包鋼在鋼鐵行業中有個特點,就是一直沒有達產,在產能上仍有一定空間。”鋼協副會長,包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魏栓師介紹:“現在,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今年全區產量不超去年’目標,在自治區內平衡方面,將采取‘限落后產能、保先進產能’的措施,做到‘有保有控’。”
魏栓師表示,壓減產量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要把市場化、法治化的內涵從產能、產量、需求、環境等不同維度體現出來。
第一,要以合規產能為依據來壓減產量。魏栓師認為,若想以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壓減產量,就要“以能定產”,以合規產能為界,既要保先進產能,又要保環保達標產能。
“去年,有的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的企業受裝備檢修影響,有的企業受產能置換影響,生產情況及產量不盡相同。如果要求這些企業今年產量同比下降,似乎沒有考慮到這些企業去年受到的特殊因素影響。”魏栓師指出。
他認為,鋼鐵去產能“回頭看”檢查工作恰逢其時、非常必要。在專項檢查中,對發現問題的企業進行限產,而對合規企業要給予政策傾斜。以合規產能為依據來限產,可以大幅減少去年各種特殊因素對企業生產造成的影響,達到相對公平。
第二,壓減產量要考慮與需求的動態適配。從需求端來看,國內方面,今年下半年開始,全運會、服貿會、進博會、冬奧會等大型活動及賽事將陸續舉辦,場館建設基本已經結束,市政建設也有所放緩,并且這些活動都對環保有著較高的要求。國際方面,去年,得益于我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治,國內鋼鐵企業拿到了大量海外訂單。如今,國外經濟加快恢復,國外產業鏈各個環節逐漸完備,國內鋼材間接出口量將減少,下游需求面臨著較多不確定性因素。
魏栓師表示:“在此背景下,壓減粗鋼產量,要緊盯需求端的變化,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動態適配。”
第三,要結合環保條件和環境負荷,有區別地進行限產。魏栓師認為,環境敏感區因其承載能力差、環境負荷較大,可以依據《環保法》的相關規定,對這一區域內的企業進行限產,這就是法治化手段;針對環境承載能力強且產能合規、環保達標的鋼鐵企業,可以要求其在與市場需求適配的情況下生產,這就是市場化手段。
第四,要“以礦定產”,解決對進口鐵礦石的過度依賴。魏栓師指出:“壓減產量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對進口鐵礦石的過度依賴,這就要求控制鐵礦石的進口量。”“以礦定產”包含2個方面:一是減少鐵礦石進口量,二是針對有自產礦的企業,要對其進行適當政策傾斜。
魏栓師認為,“以能定產”“以礦定產”是可操作性較強的市場化、法治化手段。
李利劍:
壓減政策要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隨著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問題相繼涌現,鋼鐵工業發展到今天如此大的產量,就決定了壓減粗鋼產量是必要的。但從具體操作上來看,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地把產量壓減下來,這其中還有很大的政策空間。”鋼協副會長,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利劍指出。
壓減產量的前提是要契合國家在環保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方面的戰略要求。在此基礎上,壓減政策應當更加切合實際、針對性更強。
第一,要解決壓減政策與先前政策“打架”的問題。按照生態環境部此前政策,績效評價達到A級的鋼鐵企業可以自主減排,不限產量,但根據“確保全年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目標,A級績效企業今年產量必定不能超過去年。但實際上,績效評級工作是從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的,很多鋼鐵企業都是在去年第四季度甚至今年上半年才拿到A級績效評級,在此之前本就已經處于限產中,這就造成了政策之間的不銜接、不連續。
李利劍建議,可以按照鋼鐵企業環保績效評級來壓減產量。“A級績效企業已經有了較高的環保水平,可以不以去年的產量要求其限產。當然,重污染天氣下,即使是A級績效企業也必須自主減排。”李利劍提出,“針對B級績效企業,可以限產20%;針對C級績效企業,可以限產40%;針對D級績效企業,可以限產50%。”
李利劍認為,這樣做既對那些環保達標的鋼鐵企業更加公平,同時又能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
第二,要厘清壓減政策所依據的標準問題。究竟要以產量限產,還是以爐容限產,這關系到壓減政策的實際操作性及針對性。李利劍舉例說:“對一家企業的4個爐子進行限產,按照限產一半的目的來實施壓減政策,若以爐容為標準,可以直接封2個爐子,這樣做不僅操作性更強,同時也更有利于管控。但若以產量為標準,要求其限產50%,這樣做不僅難以管控,甚至個別企業還會在數據上弄虛作假。若是因此派人再去核查數據,還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李利劍認為:“如果按照產線、爐容去進行壓減,可能更加公平、更加公正,也更加符合我國目前的環保管控目標,讓產量真正能‘限得住’。”
第三,要考慮特殊鋼鐵企業的特殊生產情況。作為“2+26”城市中的重點城市,河南安陽市環保壓力較大,市內鋼鐵企業走上了向其他城市轉移產能的道路。
李利劍介紹:“由于安陽市環保壓力較大,2019年安鋼在安陽的爐子陸續停了,最后一個爐子是在2019年11月份停的。這樣來看,對轉移到周口的產能來說,去年1噸產量都沒有,但現在要求按照去年的產量來限產,那就1噸都不能生產,這不但不合理,而且對于按照國家產能置換政策新建、又先拆后建投資巨大為環保做出貢獻的這類企業而言,1噸也不能生產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也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因此,壓減政策還是要根據鋼鐵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楊海峰:
減產是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鋼鐵產業長遠發展非常有利,當前壓減鋼產量政策是國家發展戰略落實的必然要求。現在要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決按國家要求壓減產量。”鋼協副會長,陜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海峰首先向《中國冶金報》記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楊海峰表示:“上半年陜鋼鋼產量為635萬噸,基本保持了同比持平,可以說是帶頭落實了‘全年鋼產量同比不增或下降’的要求。陜鋼的兩家鋼廠分別是3A級、4A級工業旅游景區,是清潔生產企業,但我們也會積極執行產能產量‘雙控’政策,保持全年鋼產量同比下降。”
“鋼產量下降以后,鐵礦石需求也會跟著降下來,礦價就不會像現在這么高,鋼鐵生產成本高企問題也能有所緩解。現在,國外主要礦商相對于生產成本而言賺取了超額利潤,這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基本規律,嚴重擠壓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利于整個鋼鐵產業鏈的良性發展。”楊海峰說。
李新創:
實現“三個降低”,從原料端控制產量
“目前,壓減粗鋼產量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國家及地方在制定壓減政策上還有一定的空間可以完善。”鋼協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指出。
第一,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根據不同企業的環保水平、能耗水平及生產工藝差異,制定不同的壓減任務目標,避免“一刀切”,對于環保水平差、工序能耗高、生產裝備落后的企業要對其重點壓減,對于采用電弧爐短流程煉鋼生產工藝、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不承擔壓減任務,甚至可以考慮適當給予支持。
第二,要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市場平穩運行。李新創表示:“建議有關部委和地方要加強市場動態監測,積極引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避免集中壓減,造成市場震蕩。”
第三,要強化部門聯動,確保數據真實。在壓減過程中,要讓統計、稅務等部門聯動,多口徑、多渠道核對相關數據,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針對統計過程中出現的漏報、錯報等問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詳細說明原因且數據真實的情況下,對原有統計數據進行修正,確保統計數據能夠真實反映實際情況。
第四,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可以把今年粗鋼產量壓減工作視為契機,對企業實施分級管理,將有限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同時引導落后或競爭力不足的企業逐步退出。”李新創說。他認為,“作為落實粗鋼產量壓減工作的主體,鋼鐵企業應當堅定不移地落實壓減任務。”
他建議鋼鐵企業同時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訂合理的排產計劃。鋼鐵企業應當提早制訂生產計劃和檢修時間,合理安排承接訂單,共同維護鋼鐵市場供需平衡。
第二,加快改造升級步伐。鋼鐵企業要充分利用產線停產檢修時間,大力推進超低排放改造、節能改造、智能化改造及產線技改升級等項目,提升企業綠色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第三,適當調整發展規劃。鋼鐵行業碳達峰方案、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將陸續發布,鋼鐵企業要根據這些發展規劃制訂和優化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更好地適應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要求。
“粗鋼產量壓減工作有利于降低鐵礦石市場的需求預期,短期內對穩定鐵礦石價格具有積極作用。但從長期來看,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仍需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鐵礦石受制于人的問題。”李新創提出,“除了通過多種方式增加鐵礦石自主供給外,還可以研究控制鐵礦石進口措施,從原料端對鋼鐵行業產量進行控制,實現‘三個降低’。”
李新創進一步解釋道:“一是降低國際鐵礦石市場預期,平抑鐵礦石價格。二是降低進口鐵礦石依存度,促進國內鐵礦項目的建設和投產,提高國內鐵礦供給率,改變鐵礦石供給受制于人的局面。三是降低國內鋼鐵企業長流程生產工藝產量,促進電爐鋼發展及廢鋼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鋼鐵生產工藝結構的優化,減少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張邦緒:
針對特殊產鋼區域要區別對待
“盡管我國鋼鐵產量如此大,但錢還是都被礦商賺走了,漲價后的成本最終還是要傳導到下游行業,這是不可持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需要壓減粗鋼產量。”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四川省釩鈦鋼協高級顧問張邦緒指出。
張邦緒表示,粗鋼產量必須壓減,但不能搞“一刀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尤其是對四川省這樣的特殊產鋼區域,要區別對待。
第一,壓減產量要考慮產能布局。我國沿海地區東部、環渤海區域鋼鐵產能較為集中,整個西部地區鋼鐵產能布局較少。“以四川省為例,我們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但鋼的年產量不過3000萬噸左右,省內人均鋼材用量很少。”張邦緒坦言,“四川省每年產的鋼鐵還不夠自己用的,還要從省外購進800萬噸左右的鋼。”
第二,壓減產量要考慮區域特色。據張邦緒介紹,攀西地區是我國少有的資源富集地區,僅攀枝花境內釩鈦磁鐵礦累計探明資源儲量就達到73.37億噸,是全國第二大鐵礦區。其中,釩資源儲量達到1547萬噸,占國內第一、全球第三;鈦資源儲量達到5.38億噸,占全球第一;并伴生鉻、鈷、鎳、鎵等稀有元素。四川省釩鈦產業為國家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
張邦緒說:“我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四川省的鋼鐵產業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生產的不是普通鋼,而是作為國家戰略物資的釩鈦鋼。國家支持我們做大做強釩鈦產業,以保障關鍵材料,如果在此背景下繼續要求四川省鋼鐵企業大幅壓減產量,那就形成了矛盾。”
四川省釩鈦產業的特色顯而易見。張邦緒說:“毛主席當年評價攀鋼建設不是鋼鐵問題,是戰略問題,這種戰略意義至今依然如此。”
“現在,國家將釩鈦戰略資源列入重大專項。因此,從長遠來看,壓減產量政策要對四川省的鋼鐵產業區別對待,不能拿同一把尺子去量,要對戰略性產業給予特殊考慮。況且,我們的鐵礦石是攀枝花自己產的,不是進口的,這是我們的特點和實際。”張邦緒表示。
第三,壓減產量要考慮流程結構。“四川省年產3000多萬噸鋼中,有1100萬噸是電爐鋼,電爐鋼占比達到35%以上。四川省長流程鋼鐵產能有2100萬噸左右,但長流程生產的不是普通鋼,是釩鈦鋼。”張邦緒說,“從某種角度來看,對四川省來說,鋼是副產品,釩鈦才是主產品。如果沒有一定規模的長流程煉鋼,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就難以支撐國家對釩鈦產品的需求。這是釩鈦磁鐵共伴生礦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的。”
據張邦緒介紹,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團正式揭牌成立,標志著國內首家新型千萬噸級短流程煉鋼集團誕生。組建后的冶控集團煉鋼規模達1049萬噸,躋身為全國最大的短流程煉鋼集團。“成立一家千萬噸級的短流程電爐鋼企業,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張邦緒說,“四川省的電爐鋼占比至少高于全國20個百分點。
張邦緒指出,解決進口鐵礦石問題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扶持國內礦山,二是要發展電爐鋼;要控制鋼鐵出口,把鋼鐵留在國內市場,保障國內供給;要從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來考慮,維護鋼價穩定。
“出口初級鋼鐵產品,確實沒必要,既拉大了對鐵礦石的需求,又把碳排放留在了國內。”張邦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