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
為企業釋放政策紅利
6年來,自貿區內的企業數量與負面清單長度呈現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經過5次修訂,共縮減逾八成,由最早2013版的190條縮減到2019版的37條。而6年間區內累計新設企業6萬多戶,是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1.6倍。新設外資企業1.1萬多戶,占比從自貿試驗區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
“上海自貿區對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近日,與上海自貿試驗區同時設立的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環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入駐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以來,享有自貿區與保稅區政策的疊加優勢。例如:進境物品在自貿區保稅區域倉儲可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倉儲無時間限制并可進行商業性簡單加工。海外進境藝術品在向海關辦理相關手續后,可在暫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狀態下辦理保稅出區展示,為客戶節約資金及時間成本,便于建立文化產品及藝術品國際貿易交流集散地。“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和開放力度很大,新產業的發展機會多。”
據了解,上海自貿區為促進區內貨物、服務等自由流動,不斷深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貿易便利化措施。推出了“先進區、后申報”“一區注冊、四地經營”以及“多證合一”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使企業從繁瑣的申報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胡環中說:“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前,藝術品進境通關環節需要20個工作日以上,現在已經可以壓縮到5個工作日,不僅時間大大縮短,流程也更加便利。各項政策推動海內外文化藝術品的流通,提升貿易便利化。自2013年7月至今,文化產業平臺藝術品進出境額已逾370億元,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逐漸成為全國最為便捷高效的藝術品進出境通道。”
此外,上海自貿區對標國際實施“單一窗口”管理制度,實現了與國家“單一窗口”標準版全面融合對接。口岸貨物申報和船舶申報100%通過“單一窗口”辦理,服務企業數超過27萬家。企業申報數據項在船舶申報環節縮減65%,在貨物申報環節縮減24%,累計為企業節省成本超過20億元。
金融開放
成為閃亮的“名片”
目前,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了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中外金融機構的重要聚集地。為了更好地服務機構、企業開展進出口貿易、雙向投資,上海自貿區確立了適應更加開放環境和有效防范風險的金融創新制度,形成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 ?
“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管理等一系列首創性金融改革在上海自貿區這片改革試驗田上誕生。”浦發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副行長朱承備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浦發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伴隨著上海自貿區孕育而生,同時也是首批通過FT分賬核算單元系統驗收的銀行之一。朱承備介紹,浦發銀行為近4000家自貿客戶提供了高效的本外幣一體化FT賬戶服務。借助FT賬戶跨境融資便利的特點,服務區域內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融資,不僅向本地企業提供日常運營資金支持,為科技型企業、互聯網企業提供跨境擔保融資,還為大型集團客戶提供海外并購融資。
其中,科創企業LX智能化工程公司就是一家浦發銀行服務的客戶,主營生產綜合信息化系統和弱電智能化系統,每年進口專業器材和軟件采購量約200萬美元,進口采購合同允許分期付款。企業使用FT網銀系統小額結售匯,僅需兩分鐘,且無須提交業務背景資料,就可以完成交易。同時,企業還可以根據匯率變化和付款節奏自主控制購匯時點和金額,更好地管理匯率波動風險。
據悉,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56家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直接接入自由貿易賬戶監測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本外幣境外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1.41萬億元。
事實上,除了金融制度開放,上海自貿區還有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使上海成為全國金融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前,境外機構在黃金國際板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金”的國際定價話語權不斷增強。原油期貨上市交易以來,市場運行整體平穩,市場參與者穩步增加,日均成交量已躍居全球第三。
多項舉措向全國復制推廣
2019年,我國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新舉措。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提出,中國將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從2013年至今,我國共有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12個自貿區,形成了“1+3+7+1”雁陣引領的開放新格局。隨著新設自貿區陸續建成,自貿區輻射范圍將顯著擴大。
目前,自貿區累計形成的202項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涵蓋投資便利化81項,貿易便利化64項,金融開放創新23項,事中事后監管34項。
“目前,自由貿易賬戶已復制推廣到海南、廣東、天津等自貿區,下一步還可以將其在長三角復制推廣,并最終在全國復制推廣。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為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行了有益探索,促進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高了我國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上海金融學院浦東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最近幾年,資本項目可兌換體現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我們有很多和香港的互聯互通機制,像債券通、滬深港通等,這帶動了境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產。還有,大宗商品比如原油期貨以人民幣計價,股票、債券納入了國際主流指數,這些都大大提升了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程度,提升了資本項目可兌換水平。到今年6月末,非居民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股票和債券已經達到3.7萬億元,和年初相比增長了25%。在去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又得到進一步提升,可見資本項目可兌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霍穎勵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據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袁園介紹,近6年來,以國務院發函等方式集中復制推廣的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共五批、合計106項;由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商務部)總結印發供各地借鑒的“最佳實踐案例”共三批、合計43個;各部門自行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53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為我國金融開放提供了壓力測試區。通過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可以更好地試探與國際高標準規則對接的情況,從而推動形成中國全面開放的大局,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設立新片區新起點上再出發
7月22日至7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新片區是在過去自貿區實踐基礎上設立的,是開放的新擴大、改革的新進展,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更大力度改革開放,完善空間規劃,實現集約開發,讓這片寸土寸金之地飛出新的金鳳凰,推動高質量發展。
8月6日,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備受關注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同時揭曉。
《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
在肖本華看來,下一步上海自貿區將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如放寬銀行業外資市場準入,加大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等。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金融改革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出發點,支持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戰略性產業發展,以資金自由流動為目標,借鑒國際慣例為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將新片區打造成新一輪金融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
朱承備對新片區提出三點建議,一要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和走出去項目,非居民信貸規則應與國際慣例接軌,例如,參照國際慣例,放寬對融資期限、比例和用途的限制。二要在自貿區新增片區試點單一賬戶體系,通過多部門協調實現本外幣監管的一體化。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監測系統,將本外幣一體化監管統一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企業不必多次提交開戶申請資料,金融機構可在遵循展業三原則的基礎上為在自貿區內的企業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三要對總部經濟推出有競爭力的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