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實習記者 賈林海 報道
“我戰斗在金色的爐臺上,這里是毛主席到過的地方,親切的教導,時刻在耳邊回響,沸騰的鋼水映紅了我的胸膛......”7月2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召開第六屆會員大會二次會議,剛剛就任鋼協新任輪值會長的中國寶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在會議現場的視頻連線中,以深情朗誦《毛主席的光輝把爐臺照亮》這首耳熟能詳流傳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歌歌詞作為開場白,引起了全場與會嘉賓的共鳴。
這次會議選在上海第一鋼鐵廠舊址改建成的工業遺址——“金色爐臺”舉辦,勾起了陳德榮對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切關愛鋼鐵工業的回憶。“1958年,毛主席沿長江而下視察中國鋼鐵工業,9月13日視察了武鋼的高爐,9月20日到了馬鋼,9月28日到了上鋼一廠,登上了爐臺,就是后來的上海寶鋼不銹鋼2500立方米高爐所在的區域。”陳德榮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座高爐在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緊跟原上鋼一廠地塊向創意產業園區轉型的步伐,成為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標志性紀念地。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在何文波書記和沈彬會長的領導下,鋼協全體會員單位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緊緊圍繞和把握‘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時代的挑戰和機遇,以新發展理念統領行業發展,探索在新階段構建行業新發展格局,各會員單位以行業發展大局為重,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不斷深化改革,加大創新,改善供給,維護產業秩序,行業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發展質量明顯改善。”陳德榮首先對鋼協工作取得的效果做了簡短的評價,并從當值會長的視角出發,對中國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圍繞鋼鐵人堅定行業信心、鋼鐵行業加強正面宣傳、鋼鐵企業加深融合發展等方面,為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鼓與呼。
中國鋼鐵創造的奇跡是鋼鐵人自信的底氣
“近年來,鋼鐵行業不太受人待見,產能過剩的‘帽子’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戴上以后直到今天也沒能摘下來。產業集中度低、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土地效率低等各種詬病伴隨著鋼鐵行業發展的全過程。”陳德榮坦言。
“不是在去產能的路上,就是在去產量的途中;不是在降排放的要求下,就是在降能耗的制約下。個別地方產生了厭鋼情緒。”陳德榮認為,與改革開放初期5元人民幣背面還印著煉鋼工人的時代相比,現在中國鋼鐵人對職業的自豪感不如那時強、信心也不如那時足。
“國家對鋼鐵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中國鋼鐵工業在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成為中國了不起的實體產業,我們要理直氣壯地樹立行業信心。”在陳德榮眼里,中國鋼鐵工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數個奇跡,足以稱得上為“了不起”。
一是創造了產業規模的奇跡。中國粗鋼產量從1996年的1億噸增長到2020年的10.65億噸,增長了10倍,如今占據全球57%的鋼產量。陳德榮說:“毛主席有兩個夙愿,一個鋼鐵,一個糧食。如今,我們都實現了自給,鋼鐵材料有力地支撐了中國制造和中國基建,支撐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是創造了產業效率的奇跡。如今,中國鋼鐵工業的綜合效率屬全球最高,鋼鐵行業的投資效率、基建效率、運營效率、勞動效率均位居前列。陳德榮表示,幾十年來,中國鋼鐵價格頂住了貨幣貶值數倍、要素成本成倍上漲的壓力,其背后就是產業效率的支撐。“沒有極致的高效率,就沒有物美價廉的工業糧食,就沒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制造業,中國也就不會被世界稱為‘基建狂魔’。”
三是創造了組織結構的奇跡。“今天的中國鋼鐵工業早已打破了‘小散亂’的局面,正在引領全球鋼鐵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大潮。不管是國有鋼企還是民營鋼企,都在大規模推進兼并重組,從而提升產業集中度,一批5000萬噸級以上超大型鋼企正在崛起,國內鋼鐵行業產量前十企業的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升。”陳德榮相信,在未來全球鋼企產量前十中,中國鋼企將不僅只占2020年的7個席位。
四是創造了品種結構的奇跡。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建立了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完整的鋼鐵產品品種結構體系,22大類鋼鐵產品基本實現自給,其中19類產品自給率達到100%,剩余3類產品自給率也都超過了98.8%,多種鋼鐵產品穩步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尤其是第三代高強度汽車鋼、高鋼級管線鋼、“手撕鋼”等產品,實現了從“跟隨”向“領跑”的跨越。
五是創造了智慧鋼鐵的奇跡。一鍵煉鋼、遠程運維、黑燈工廠、工業機器人……中國鋼鐵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將產業互聯網與流程型制造緊密結合,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陳德榮認為,中國鋼鐵工業的裝備水平、自動化程度一點都不比發達國家差。
“作為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功勛產業,中國鋼鐵工業完全沒必要自慚形穢,相反,要有滿滿的自豪感,要重塑行業信心、企業信心、職業信心。”陳德榮眼里的鋼鐵人必須要有底氣:“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軍功章里有我們,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依然少不了我們!”
為中國鋼鐵的正面形象鼓與呼
多年來,社會各界對鋼鐵行業的認識仍然存在偏差,曾經“傻大黑粗”的形象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
陳德榮坦言,鋼鐵行業在整個社會中的形象與其在全球鋼鐵行業的地位并不匹配。一方面,鋼鐵行業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形象給老百姓帶來的影響較大、印象較深;另一方面,行業對正面宣傳有所忽視,為行業鼓與呼做的仍不夠。因此,他建議要講好鋼鐵故事、做好行業外宣、重塑行業形象、改變公眾認知、提振行業信心。
一是講好鋼鐵發展歷史故事,提高全民對鋼鐵在中國崛起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從洋務運動的實業救國到抗日戰爭的鐵血西遷,從大躍進時期的全民煉鋼到鋼產量趕英超美,從鞍鋼憲法到寶鋼建設……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史故事串起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全過程。
“老一輩革命家的鋼鐵夢想就是今天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陳德榮認為:“我們要宣傳和弘揚中國近現代鋼鐵工業在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所凝聚的時代精神,以及在我國建設和發展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二是講好鋼鐵綠色的本色故事,消除公眾對鋼鐵的黑色偏見。在我國產業分類中,鋼鐵工業被稱為黑色金屬與壓延加工業。陳德榮打趣說:“我們能不能改個名字?鋼鐵的本色是銀白色,鋼鐵的氧化物同樣也沒有黑色的,況且,通過涂鍍這類‘涂脂抹粉’的工藝,我們已經把鋼鐵產品打扮得很漂亮了。需要什么顏色,就能搞成什么顏色。這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工藝和技術。”陳德榮表示,“鋼鐵是環保可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我們要進一步做好綠色鋼鐵的宣傳引導工作,打破公眾對鋼鐵屬性‘黑色’的固有認知”。
三是講好鋼鐵文明基石故事,增強行業的榮譽感、使命感。一代材料推動一代文明。陳德榮認為:“鋼鐵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種推動作用遠未結束,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關鍵是我們如何提高鋼材性能、降低鋼材價格。”
作為中國寶武中央研究院的理事長,陳德榮說他對科研人員的要求主要有兩個:“第一,如何提高鋼材的強度和耐蝕性能。強度翻番,用量就能減半;耐蝕性能提高,使用壽命就能延長。第二,如何降低鋼材價格。能否通過鋼鐵產業的技術進步,把鋼材制造成本再往下降,進一步讓鋼鐵作為基礎材料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四是講好鋼鐵美好愿景故事,打造碳中和時代的低碳標桿行業。作為碳排放量僅次于火電行業的第二大行業,在碳中和背景下,未來鋼鐵行業發展模式可能發生根本性顛覆。陳德榮把這種顛覆視作難得的發展機會:“如果鋼鐵行業能在碳中和時代率先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無論是對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對大國競爭格局的重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鋼鐵行業未來要轉變用人結構和布局結構,盡快研發推進新能源冶金技術,將‘雙碳’挑戰轉化為鋼鐵行業實現綠色轉型的重大機遇。”
扛起引領中國鋼鐵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作為中國寶武的“掌舵人”,陳德榮代表企業向全國鋼鐵行業做出表態,中國寶武將擔負起引領中國鋼鐵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第一,鋼企不分大小、資本不分“國”“民”,在市場環境下都是平等的。中國寶武與任何一家會員企業一樣,在行業協會、市場經營中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中國寶武將充分利用好企業自身的平臺優勢,為鋼協會員單位服好務。
“中國寶武的兼并重組仍在路上,未來的整合節奏可能會更快,更大規模的目標將很快到來。”陳德榮做出承諾:“但是我們堅決不謀求市場壟斷地位,堅決不以規模優勢破壞行業規則,將一如既往與行業伙伴一起共建共享高質量鋼鐵生態圈。”
第二,中國寶武愿意無條件共享低碳冶金技術。“低碳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課題,是我們鋼鐵行業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的責任,中國寶武愿意在這一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對有著1億噸體量的中國寶武來說,低碳冶金的投入成本分攤到每一噸上的壓力會更小。”陳德榮邀請各會員單位到中國寶武八鋼低碳冶金創新中心,共同推進低碳冶金技術研發,并表示中國寶武的低碳冶金技術將毫無保留地向全行業開放。
第三,帶頭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作為國資央企,中國寶武將勇擔黨和國家的戰略使命,在解決‘卡脖子’技術和供應鏈難題上攻堅克難。”陳德榮表示:“中國寶武將深耕鋼鐵這一基礎材料,加快發展先進材料,支撐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在攻克‘卡脖子’技術和供應鏈弱點的過程中,希望與行業伙伴們協同打造安全可靠的鋼鐵產業鏈。”
第四,帶頭維護大宗商品市場穩定。今年上半年,下游行業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普遍經營困難,國家嚴厲控制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并實行調控政策。陳德榮承諾道:“中國寶武將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并盡最大可能內部消化成本因素,維護鋼鐵市場的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鋼鐵產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新時代、新格局、新挑戰,需要新的戰略引領。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在全體鋼鐵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鋼鐵工業必將再鑄新的榮耀、再創新的輝煌。”陳德榮滿懷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