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詞火了,就是“元宇宙”,英文叫Metaverse。
Metaverse,這個英文單詞由Meta和Verse組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verse的意思是universe,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合起來,Metaverse就是互聯網的未來形態:它是一個虛擬空間的集合,由一系列的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互聯網(Internet)所組成。簡單地講,元宇宙就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且又能夠與之高度互通的虛擬世界。
事實上,元宇宙之所以能夠火起來,引起那么多人關注,只跟一件事有關,那就是,互聯網的未來形態是什么?
馬化騰將之稱為“全真互聯網”。馬化騰在騰訊內刊《三觀》中寫到:“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互聯網。”他又說,“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
AR科學家、亮風臺CEO廖春元將之稱為“空間互聯網”。最早的時候大家是用電腦上網,這被稱為第一代互聯網;后來又用手機上網,這被稱為第二代互聯網,又叫移動互聯網。未來用什么上網呢?廖春元說,“再往下走,你會發現手機可能難以承載”。
有什么東西是手機難以承載的呢?
手機難以承載的那部分,就是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不一樣的那部分。直白地說,就是AR/VR。廖春元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我個人來看,AR它不是一個噱頭,實際上應該會是下一代的計算機。”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它只是一項技術,怎么能說它就是下一代的計算機呢?事實上,目前公認的,AR眼鏡就是下一代計算機,就是未來“空間互聯網”的最佳載體。它將替代個人電腦(PC)和手機。電腦和手機能做到的,它都能做到。電腦和手機做不到的,它也能做到,比如,那種解放了雙手的便捷性,那種人機交互時的“沉浸感”、“自然感”和“進入感”。它能夠真正打破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鴻溝,將虛擬的信息呈現在真實世界。
以后,我們就可以用AR眼鏡上網了,上的是第三代互聯網,也或許能被稱為“元宇宙”。
VR、AR、MR,即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這被凱文· 凱利稱為“我們創造的物質與我們進行互動”的三種形式。簡單的理解,VR就是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出一個虛擬世界,讓使用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能產生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的感受。AR是將虛擬世界疊加到現實世界,更強調的是在現實空間中與虛擬信息進行交互。而MR,則可以看成是VR與AR的混合,是VR/AR的更高級形態。
總之,元宇宙也就好,AR也好,這些看似高大上的概念,一直到現在,也還是有好多人沒有弄明白的,尤其是元宇宙,人們都還沒有來得及給它們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據說,元宇宙的概念來自一部小說,而VR、AR和MR這三個概念,也有很多人將它們混為一談。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些概念都跟虛實交互有關。
可是,如果僅僅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概念,也不對。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多少在幾年前還被我們看作充滿了科幻感和未來感的概念,如今早已付諸應用。所謂“未來已來”,就是這個意思。你不要以為那是多么遙遠的一件事,事實上它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比如,AR眼鏡。如今的AR行業早已過了娛樂、獵奇的階段,它在諸多的現實場景中都得到了有價值的應用。比如,在安防行業,一位佩戴了AR眼鏡的警察,他看你一眼,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把你的“底細”看穿。再比如,就在今天,有一家AR平臺公司亮風臺剛剛發布了一款專門針對制造業研發的5G AR智能眼鏡 HiAR H100,被稱為“新型工業生產力工具”,在業內引起了很大關注。
![](./W020210913368345877067.jpg)
一副眼鏡,咋就成了生產工具呢?
說是一副眼鏡,其實在這副眼鏡背后,是一個綜合運用了5G、空間計算、AR云、自然交互和AR智能硬件等AR/AI核心技術的AR平臺。有了這個平臺的支持,作為終端的AR眼鏡,就可以在智能制造領域,諸如設備安裝調試、產線巡檢、遠程運維、產品售后及員工培訓等等,各個環節推進AR應用。其核心價值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舉個例子。2020年4月,華菱湘鋼的提質改造項目“精品中小棒特鋼生產線”進行到了關鍵的安裝調試階段,可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限,遠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技術人員無法前往湘潭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為確保項目正常完工,華菱湘鋼聯手湖南移動、華為、亮風臺,快速開通跨國5G專線,在國內首次運用5G+AR技術展開跨國遠程裝配。
![](./W020210913368345874837.jpg)
![](./W020210913368345877801.jpg)
在跨國遠程裝配時,湘鋼現場工程師通過遠程通訊與協作平臺HiLeia就能將第一視角的現場畫面通過5G網絡實時推送給位于德國和奧地利的工程師,國外工程師依托HiLeia的AR實時空間標注、音視頻通信、桌面共享等等技術,就可以遠程協助現場工程師的產線裝配工作。湘鋼現場工程師佩戴亮風臺的HiAR G200眼鏡就能夠看到國外專家的標注指導信息。最終實現工程師雖跨越三地,卻如親臨現場,達成高效、精準的遠程協作。6月18日,項目按期完工并投產,創造了國內同類工程建設周期的最短紀錄。據了解,這次5G+AR遠程裝配項目不僅協助華菱湘鋼“擺脫”了疫情困擾,完成跨國遠程裝配,助力完成90%生產線裝配,還讓車間生產總效率提升20%。
![](./W020210913368345883211.jpg)
注意,上文中提到的“第一視角的現場畫面”、“AR實時空間標注”等功能,對于連接遠程專家與現場人員,提升遠程溝通效率有重要意義。所謂第一視角的現場畫面,就是遠程專家通過AR眼鏡,可以看到現場人員看到的內容,即實現“你見即我見”的效果。專家還可以在傳輸回來的視頻畫面中加3D標注,用來指導現場的操作人員,比如說,在一個螺絲位置處標注一個箭頭,現場人員就可以在AR眼鏡中看到專家的標注,起到非常精準的提示和指導作用。實現了分隔兩地的人員可以精準溝通、方便溝通的效果,這對于需要多方參與協作的復雜場景而言,可以說是降低業務支持成本的一大利器。再也不用擔心電話或者語音講不清楚,信息理解偏差的問題了。
再舉一些例子。
AR眼鏡在設備維運、產線巡檢等場景下也有很好的實用價值。今年7月份,寶鋼股份智慧設備管理系統等組成的信息化里程碑項目上線。在這套智慧設備管理系統中,就運用到了上文所說的亮風臺新發布的HiAR H100眼鏡和AR云平臺能力。
![](./W020210913368345886341.jpg)
實際上,不只是在鋼鐵行業,VR/AR技術目前在制造領域的各個行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在家電行業,在海爾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亮風臺的AR解決方案已深入到海爾工廠的各個環節。我們知道,海爾的張瑞敏無論是在企業管理方面,還是在對工廠的技術改造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的,海爾已建成了多家“黑燈工廠”,并在企業內部實行了扁平化管理,你可以想像得出,他怎么會忽略了VR/AR呢?
9月9日,AR公司亮風臺在發布硬件的同時,還發布了一款叫“PinNotes”的軟件應用。這款軟件不同于上文提到的遠程協作平臺,解決人與人連接的問題。PinNotes的側重點在于解決人與信息連接的問題。它可以讓用戶做到直接把數字信息,比如溫度、濕度等IoT數據、視頻等數字信息資料直接像貼便利貼一樣粘貼到空間中去。后面佩戴AR眼鏡來到同一個現場的人就能看到這些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輔助自己的工作。這一點,讓參與亮風臺發布會的筆者深感驚喜。
![](./W020210913368345883053.jpg)
事實上,數字化浪潮發展的這三十年,工業環境越來越擁擠、生產方式越來越復雜、數字信息也更加海量,現在又疊加常態化的疫情影響。這給工業本身又提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下,如何讓人工作的難度降低而不是疊加,讓信息服務于人、輔助與人,最終真正“賦能予人”,而不是增添人的負擔。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AR這門新技術、“元宇宙”這個新鮮概念里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