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陳琢 報道
連日來,針對鐵礦石價格出現的異動,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證監會等部委雷霆動作、步步深入,充分表明了國家嚴控嚴查鐵礦石違背供需基本面炒作的決心。
隨著業內人士對鐵礦石的關注度持續高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1月份在第六屆會員大會三次會議上透露的“旨在加強資源保障的‘基石計劃’建議已上報國家發改委等4部委”的消息,也再次被大家所期待和關注。
“‘基石計劃’回答了‘國內有沒有可開發的鐵礦資源’這一業內外關注的問題。”2月17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詳細介紹了“基石計劃”主體內容,并回應了一些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熱點話題。同時,針對最近異動的鐵礦石市場,他強調,一方面要嚴厲打擊鐵礦石價格炒作行為,包括輿論炒作、期貨炒作、囤積居奇等行為;另一方面要強化對資本市場和參與者的監管,真正做到資本市場為實體企業服務。
“基石計劃”為滿足全球鐵素資源保障應運而生
駱鐵軍首先介紹了“基石計劃”出臺的背景和醞釀過程。這次鐵資源開發有三個特點:
首先,業內外高度一致。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國內鐵礦資源開發不足,資源稟賦差、鐵礦品位低和成本高,一直制約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也對全球鋼鐵行業和經濟的穩定運行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此,行業內外、國內外都高度重視,也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各部門前所未有的重視。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面對國內外政治、經濟以及資本等多方博弈和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從上到下已經充分認識到,鋼鐵與糧食、原油、天然氣等一樣,是國民經濟的戰略資源,鋼鐵強國必須是資源強國。這個時候出臺“基石計劃”正當其時。
其次,認識日漸成熟。2019年鋼協新一屆領導上任,“從上任伊始,鋼協就對鐵礦石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著力加強與國外礦山企業的交流和溝通,系統研究鐵礦石供給和保障問題。在此基礎上,協會就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資源保障等問題向國家各部委上報了20份左右文件,其中,涉及鐵礦石資源開發的文件有7份,對鐵礦石的認識日益深入。”駱鐵軍表示。
最后,緊迫性更加突出。一是國內鐵礦資源開發不足,沒有形成與資源儲量相匹配的能力規模。“近幾年,鋼鐵產能增長得很快,但對資源問題有所忽視。國內原礦產量在2014年曾達到15.14億噸的最高值,之后持續下降,直到2018年原礦只有7.6億噸。近幾年國產鐵精粉維持在2.7億噸左右,對粗鋼的貢獻率只有15左右%。” 二是我國最近10年幾無海外鐵礦資源開發項目,且之前已獲得的項目大部分建設和生產成本較高,競爭力偏弱。海外鐵礦資源供應占比大而且過于集中,高度依賴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四大礦山公司。“這就造成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達80%左右。”駱鐵軍表示。三是我國廢鋼產出量尚未達到高增加期,而且廢鋼加工企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回收利用體系不健全,行業技術和裝備水平、廢鋼加工質量都有待提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旨在推動三大鐵素資源保障的“基石計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應運而生。
“基石計劃”與以往的鐵礦石資源開發有三點不同
針對市場上有聲音認為“基石計劃”的內容不夠新,駱鐵軍回應稱,加強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的措施確實一直在反復強調和推進,但這次的計劃主要有幾點不同。
第一,制定背景與“兩個大局”密切相關。當前,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樹立“安全理念”、平衡好資源安全與環保之間的關系顯得愈發重要。“基石計劃”的出發點正是保障資源安全,同時,對緩解項目審批難這一頭等難題,也將發揮推動作用。
第二,回答了“國內有沒有可開發的鐵礦資源”這一問題。我國鐵礦石雖然儲量比較大,但是品位低、開采難度大,部委領導及行業人士多次提出上述疑問。“這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駱鐵軍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我們一開始提出到2025年可新增5000萬噸國產礦,后來又進一步收集、匯總、研究,提出來目前的新增1億噸的目標。所以這次‘基石計劃’提出的國內鐵礦石開發不僅有資源,而且有競爭力。關鍵要放開審批和取得政策性的支持。”
第三,更注重經濟性。這是基石計劃四項基本原則之一,特別強調要理性認識鐵礦石市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化項目的競爭力。
接著,駱鐵軍介紹了“基石”計劃的基本原則、目標和實施主體等主要內容。
第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是提升安全性,提升國內資源的貢獻率,守住資源安全底線。“鐵精礦目前長期維持在2.71億噸左右,去年大概有5.2%的漲幅,達到了2.85億噸,但國產礦占鐵素資源的比例也只有16%左右,國內資源供給對鋼鐵生產的貢獻率偏低。”駱鐵軍表示。二是保證經濟性。聚焦重點地區,積極推進一批資源稟賦較優,規模較大,具有長期成本競爭力的重點項目。“近年來,國內重點鐵礦生產企業通過新技術、智能礦山建設及資源綜合利用等綜合措施,部分礦山鐵精礦完全成本已經降至60美元/噸以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駱鐵軍表示。三是堅持市場化。要保障企業自主決策權,這次征集的項目企業都非常積極,紛紛表示只要能加快審批,所選擇的項目在儲量和競爭力上都是有保證的。四是堅持綠色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綠色礦山,不搞遍地開花,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第二,明確一個階段性目標。“基石計劃”提出用2-3個“五年計劃”時間,切實改變我國鐵資源來源構成,從根本上解決鋼鐵產業鏈資源短板問題。首先力爭實現一個目標:到2025年,實現國內礦產量、廢鋼消耗量和海外權益礦分別達到3.7億噸、3億噸和2.2億噸,分別比2020年增加1億噸、0.7億噸和1億噸。“基于該目標,按2025年我國粗鋼產量仍為10.65億噸測算,國內礦和廢鋼對粗鋼產量的貢獻率可分別達到21%和26%,均比2020年提升6個百分點。”駱鐵軍指出,“我們設立這個目標有明確的項目和數據基礎,當然最終還要看審批進展和政策的落實。”駱鐵軍說道。
第三,突出兩個實施主體。該計劃建議建立兩類實施主體和兩級推進主體聯動機制。兩類主要的實施主體,一是鋼鐵企業集團或由其牽頭的聯合體,例如鞍鋼、寶武、首鋼、河鋼、建龍等;二是以金屬資源開發投資運營為主業并具有國家金屬資源保障使命的國際化金屬礦業集團,例如五礦等。兩級推進主體,一是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并由各相關部委組成部際聯合協調推進機制;二是明確項目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標和推進責任。
加大國內礦開發刻不容緩
近年來,從我國鋼鐵產業鏈供應鏈來看,礦和鋼發展不同步,鐵礦資源國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進口鐵礦11.7億噸,國產鐵精粉2.71億噸,廢鋼消耗量2.3億噸,對粗鋼產量的貢獻率分別為62%、15%和20%,國產礦和廢鋼貢獻率合計僅為35%。2021年我國進口鐵礦11.24億噸,國產鐵精粉2.85億噸,廢鋼消耗量約2.3億噸,對粗鋼產量的貢獻率分別為61%、16%和20%。國產礦和廢鋼貢獻率合計為36%,雖比2020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但仍比進口礦低25個百分點。
“盡管客觀上有資源稟賦差、成本高等問題,但更嚴重的是項目審批周期長、政策制度約束偏緊、稅費負擔重等突出問題,影響國內鐵礦資源開發。”駱鐵軍指出,“從歷年我國原礦產量看,曾于2014年達到15.14億噸,遠高于當前產量,說明有著較強的開發潛力。同時,經過對國內具備鐵礦增產潛力的調研統計,我們發現‘基石計劃’提出的增產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近年來,由于對礦產資源的投資較少,很多企業在鐵礦石價格高位時想生產卻不具備能力,“臨時抱佛腳”只能小幅增產,這就造成國內礦供不上,以及安全生產、環保等多方面問題。
駱鐵軍指出,這與最近工信部等三部門出臺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要建立鐵礦產能儲備和礦產地儲備制度”是一致的。“它并非指鐵礦石產品本身的儲備,而是直指鐵礦石資源勘探和開發建設。這一提法貫徹了中央精神,既強化國內礦產資源‘壓艙石’作用和基礎保障能力,又體現了與石油、糧食等產品的儲備差別化。”駱鐵軍強調。
“鐵礦石本身不屬于稀有、高價值產品,在目前鐵礦石供應偏緊的情況下,不具備產品儲備條件,而是要加強能力建設。”駱鐵軍說。
在防風險前提下加快海外礦開發
“目前,海外投資非常敏感,面臨比較大的地緣政治、經濟以及法律交織的風險。然而,站在鋼鐵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我們積極支持所有內資外資礦山企業、鋼鐵企業及各類企業投資境外鐵礦石開發建設,但一定要在有效防范投資風險的前提下開展,鼓勵國內企業加強同外資的合作,共同開發,共同受益。要注重防風險、保效益。”駱鐵軍強調。
他介紹,經過前期廣泛的調研和梳理,預計到2025年,國內企業海外鐵礦項目可產生1億噸增量。近幾年,海外礦企發展速度減緩,除FMG有一部分新增礦山外,海外礦企投資增產的多是接續礦山。我們研究認為,中國鋼鐵高需求階段將保持相當時間,希望國外礦山企業繼續加大鐵礦資源開發力度,在滿足世界及中國鋼鐵需求的同時,獲得可持續的收益。
業界對《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港口混礦業務,增加港口庫存,發揮港口庫存對資源保障的緩沖作用”比較關注。近年來,我國港口混礦產業發展迅速,多家港口企業打造鐵礦石混配與分撥中心,并且先后與國際礦山合作。202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11.24億噸,港口常備庫存約1.5億噸,約合全年鐵礦石消費量的10%,廣泛分布在全國40余個不同規模的港口堆場。
對此,駱鐵軍表示,“推進港口混礦的優勢是貼近用戶,有利于滿足國內鋼鐵企業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礦企與國內企業開展混礦業務的著力點務必放在強化對下游的服務、發揮港口庫存對資源保障的保供作用上。謹防將港口混礦作為鐵礦石的廉價儲備基地和控價前沿,囤積居奇,推高鐵礦石價格。”
廢鋼是保障鐵資源供給的重要途徑
“基石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實現廢鋼消耗量分別達到3億噸、3.5億噸和4億噸。2025年3億噸的奮斗目標與《廢鋼鐵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標基本一致。
這個分階段目標是如何制定的?駱鐵軍指出,“十四五”期間增長約7000萬噸、后邊兩個五年計劃各5000萬噸,這樣設定增長目標其實采取了比較保守的估算。“一方面,基于國際經驗,當人均鋼材蓄積量超過8噸之后,廢鋼發生量才開始明顯增加。據我們測算,當前我國的人均鋼材蓄積量大約為7.5噸,預計廢鋼發生量實現快速增長大概要在10年后。另一方面,當前世界每年的廢鋼貿易量大約在1億噸左右,不算特別大,因而我國的廢鋼進口量也有限。”駱鐵軍這樣闡述目標制定的原因。
具體到進口量,統計數據表明,自2021年1月1日《再生鋼鐵原料》標準正式實施后,全年累計進口廢鋼55.6萬噸,雖遠高于2020年,但與歷史最高年份2009年的1369萬噸還有巨大差距。駱鐵軍認為,究其原因,一是外籍船舶在境內維修、改裝產生的廢鋼鐵,在符合國內固體廢物管理相關法規標準條件下,準予在境內貯存、轉移、利用和處置,不按照固體廢物進口管理。二是由于我國能進口的符合標準的再生鋼鐵原料多屬于高等級的廢鋼品類,2021年國內外價差多處于倒掛水平,導致相關企業進口動力不足。同時,為防止污染和不符合標準的產品打“擦邊球”進入國內,我國要求廢鋼必須在國外加工好方能進口,這樣就導致在放開進口首年,廢鋼進口量并不太多。
駱鐵軍還表示業內對2021年12月31號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40號)(以下簡稱40號公告)貫徹寄予厚望。40 號公告明確,符合條件的企業,廢鋼鐵可按30%退稅,并提出對“存在違法違規給予從事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納稅人財政返還、獎補行為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廢鋼產業長期存在的開票難、貨票分離、稅收洼地問題有望得到解決”駱鐵軍表示。
總而言之,資源保障問題已成為當前和今后較長期間影響我國鋼鐵行業安全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鋼協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斷完善工作方法,著力解決礦山建設審批難周期長、政策制度約束偏緊、稅費負擔重、融資難等突出問題,全力推進‘基石計劃’落實落地。”駱鐵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