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曹洪儒 王柏羽
日前,由鞍鋼獨家供貨的世界最大載箱量、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氣動力2.3萬箱集裝箱船在上海長興島下水。該船艙口圍邊等關鍵部位采用了最大厚度為90毫米、3800毫米超寬幅止裂鋼,挑戰了極限規格,實現了全球首次應用,這是繼2016年鞍鋼80毫米止裂鋼首次用于大連船舶重工集團2萬箱集裝箱船之后,在我國集裝箱船用止裂鋼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從2萬箱到2.3萬箱,從80毫米到90毫米,鞍鋼止裂鋼從打破國外壟斷,到全國首發、全球首次應用,一次次走在了世界前沿。鞍鋼止裂鋼何以一枝獨秀?這與鞍鋼船舶用鋼研發團隊在“走向深藍、挑戰極限”這一筑夢路上的砥礪前行密不可分。
打破進口依賴
率先實現國產化示范應用
止裂鋼屬于船舶用鋼中的高尖端產品,技術要求高、生產難度大,多用于集裝箱船甲板、艙口圍邊等關鍵部位。近年來,海上物資運輸量的不斷增加帶動了集裝箱船向大型化發展,國內外一線船廠紛紛設計并建造1萬標箱以上的集裝箱船。
2013年2月,國際船級社協會發布了UR-S33文件,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所有新接單的1.4萬箱以上的大型集裝箱船船體必須采用止裂設計,并采用高止裂性結構材料,即止裂鋼,要求止裂韌性Kca≥6000N/mm3/2。同時,國際船級社協會要求,止裂鋼必須既要兼顧優良的焊接性能和超高強度,也要具備優良的低溫韌性和低溫止裂性。
2016年之前,止裂鋼只有韓國浦項制鐵和日本JFE公司能夠生產,國內所使用的止裂鋼全部依賴進口,并且,國內止裂鋼板只認證到了80毫米厚,并不能滿足船廠對大厚度止裂鋼的需求。
為此,鞍鋼通過對大厚度止裂鋼進行研發、試制及工業化生產,成功生產出最大厚度達90毫米的止裂鋼,率先實現國產化示范應用。此舉使得鞍鋼船舶用鋼的質量、技術水平躋身國際前列,引領了我國高端船舶用鋼的技術發展,對推動我國鋼鐵行業自主創新及技術進步、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入產線研究
奠定船舶用鋼領軍地位
在止裂鋼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的形勢下,鞍鋼看準時機,緊跟市場需求。2014年起,在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船舶用鋼研發團隊負責人嚴玲的帶領下,鞍鋼與船廠積極對接,主動了解船廠設計需求,聯合鞍鋼股份產品發展部、鲅魚圈分公司技術質量部、鲅魚圈分公司厚板部等,通力協作,全身心投入到厚度為80毫米、90毫米止裂鋼板的研發工作中。項目有難點,比如止裂鋼板需要進行要求極為苛刻的寬板拉伸試驗和CTOD(Crack Tip Opening Displacement,裂紋尖端張開位移)試驗。此外,保證止裂鋼穩定的心部低溫沖擊韌性是軋制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前期冶煉階段,該船舶用鋼研發團隊成員在進行了大量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制訂了冶煉工藝,確定了冶煉成分。然而現實是,當時鞍鋼的冶煉條件要達到要求的成分范圍還比較困難。為此,團隊成員扎根煉鋼一線,與現場技術人員一同嚴格把控煉鋼過程,確保成分達標。
在軋制階段,為確保控軋控冷工藝的穩定性與準確性,結合當時軋制工藝可調性較小的現實情況,該船舶用鋼研發團隊成員對工藝技術嚴格要求。為保證每塊止裂鋼板的性能穩定且滿足使用要求,船舶用鋼研發團隊負責人嚴玲帶領成員深入55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對每一塊止裂鋼板的軋制進行跟蹤指導,并根據實際軋制情況與現場技術人員交換意見,總結經驗,發現不足。
嚴玲經常鼓勵團隊成員:“困難不可怕,只要我們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意志,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
嚴玲的以身作則,贏得了團隊成員的尊重,也激勵團隊成員更加努力地工作。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該船舶用鋼研發團隊通過反復試驗,不斷優化生產工藝,終于完成了止裂鋼從冶煉成分、冶煉工藝到軋制工藝的設計、優化。
2015年10月,鞍鋼生產的厚度為80毫米的止裂鋼順利通過國際船級社認證,標志著鞍鋼止裂鋼成功打破了國外對止裂鋼的壟斷,填補了中國大厚度止裂鋼的市場空白。2016年2月,鞍鋼生產的厚度為90毫米的止裂鋼通過了八國船級社認證,突破了國際船級社最大厚度80毫米的上限,引領了世界止裂鋼技術的前沿。同年,鞍鋼止裂鋼板順利通過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焊接評定,并成功通過了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造船公司的焊接評定。
2016年7月,鞍鋼在與韓國浦項制鐵、日本JFE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家獲得大連船舶重工有限公司2艘2萬箱超大型集裝箱整船用鋼供貨訂單,其中就包括止裂鋼。至此,鞍鋼實現了這一高端船型的首次國產化示范應用。
2018年,鞍鋼承接國內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全部9艘超大型集裝箱船止裂鋼的合同,進一步奠定了鞍鋼船舶用鋼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領軍地位。
《中國冶金報》(2019年12月18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