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馬國君 通訊員 陳洋 魏忠民
“高度重視釩鈦產業發展,集中技術力量夯實釩鈦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將釩鈦優勢集中體現在產業鏈延伸上,體現在產品特性和價格優勢上,全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這是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對河鋼釩鈦新材料產業發展提出的要求。
今年初以來,河鋼承鋼以此為指引和努力方向,打造釩鈦新材料國際化科研平臺,持續優化釩鈦資源配置,在釩鈦產業和含釩鋼鐵兩個板塊一并發力,助力釩鈦新材料產業技術進步、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延伸,真正將釩鈦特色優勢轉化為產品售價優勢,實現了釩鈦新材料和含釩鋼鐵材料的效益提升,助推釩鈦產業高質量發展。
承擔重點課題 促進成果轉化
5月份,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等10家單位聯合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中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典型固廢協同利用集成示范”項目完成立項。河鋼承鋼承擔了該項目中的“含釩鉻廢渣釩鉻全濕法高效提取分離及尾渣協同消納技術與示范”課題研究任務。
“這是河鋼承鋼在已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綠色系統集成項目等10余項國家課題研究任務的基礎上,再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研究任務。”河鋼承鋼釩鈦產業技術研究院鈦材料研發部部長趙備備介紹道。
今年初以來,河鋼承鋼充分發揮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河北省釩鈦產業研究院優勢,全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大學等國內高端科技創新平臺的合作,搭建技術科研平臺,共同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增進釩鈦領域相關技術交流,將攻關課題包保到產線、落實到具體技術人員,最大限度釋放產線潛能,促進釩鈦新材料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該公司釩鈦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1月—5月份,河鋼承鋼獲得釩鈦相關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至此,河鋼承鋼釩鈦有效專利增至213項,其中發明專利120項。
同時,河鋼承鋼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發揮釩鈦特色優勢和技術優勢,大力研發高端釩系材料,凸顯釩材料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綠色價值,促進了含釩特鋼、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液和高純氧化釩產品提檔增量,拓展了釩系材料的新功能、新用途。
布局全球市場 加速產業鏈延伸
5月28日,2噸高純氧化釩在河鋼承鋼高純釩產線下線,即將發往歐洲某國家,應用于該國新能源領域。為確保高端釩產品保質保量按時交付客戶,該產線技術人員張銅全程跟蹤每一道工序,絲毫不敢怠慢。
今年初以來,河鋼承鋼堅持高端產品直供高端領域的營銷思路,按照產品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排序,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全面對接客戶,依托河鋼集團國際化營銷平臺,堅持以全球視野優化產品布局,加速釩鈦新材料產業鏈延伸。河鋼承鋼通過市場和技術“雙輪驅動”,持續優化產品和客戶“兩個結構”,加快推進釩鈦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公司營銷人員全面進行市場調研,鎖定行業領軍客戶和重點攻關領域,深入了解高端客戶需求,為客戶定向研發生產專屬產品,加速產銷研用的一體化進程;同時充分發揮產品含釩特色優勢,搶抓釩產品在國際市場發展機遇,跟進釩產品進出口數據,研判國際市場價格走勢,適時增加國際市場的產品投放量,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化工及新能源領域,國際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1月—5月份,該公司累計出口高純氧化釩、80釩鐵等產品折釩量435噸,同比提升10.69%。
發揮特色優勢 發力產品創效
今年初以來,河鋼承鋼在釩鈦產業和含釩鋼鐵兩個板塊一并發力,堅持“以釩定鋼”,將產品含釩特色優勢體現在含釩系列產品的高強、耐腐蝕等優秀性能上,體現到含釩產品的價格提升上。真正將釩鈦特色優勢轉化為產品售價優勢,實現釩鈦新材料和含釩鋼鐵材料的效益雙提升。
5月23日,中國建筑業協會傳出喜訊,上海寶冶承建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被特別授予2022年—2023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建筑所需鋼筋全部采用了河鋼承鋼的含釩高強抗震鋼筋。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是冬奧會中設計難度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施工工藝最為復雜的新建比賽場館之一。該場館賽道的澆筑材料、施工工藝、技術標準等在國內均屬空白,意味著該項目建設所需鋼筋要求極其嚴格。”該公司軋鋼技術專業專家褚文龍介紹說,河鋼承鋼瞄準高端工程個性化需求,成立冬奧會工程直投小微團隊,主動對接項目施工方,針對產品工藝要點、外觀質量要求、生產工序銜接、發貨時間保障等方面展開攻關,嚴格執行奧運工程標準,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與此同時,河鋼承鋼700兆帕級含釩汽車箱體花紋板等高端產品研發成功,能夠替代普通碳素結構花紋板,且在同等使用面積條件下可減重30%以上,成為引領自卸車、半掛車整車減重趨勢的綠色產品,帶動高新產業低碳轉型。今年前5個月,該公司9.6萬噸含釩高強大規格產品直供海內外重點工程項目建設,5萬噸卷板產品用于知名品牌的商用車、自卸車等車輛的輕量化生產。
《中國冶金報》(2022年6月29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