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8月24日,中國中冶地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冶武勘)掛牌成立。這是華中地區首家依托專業巖土工程企業創建的地下空間研究院,將實現地下空間開發關鍵技術的突破,培育地下空間業務全產業鏈能力,為老舊小區停車難、城市內澇、道路塌陷預報、地下管網及公共資源智慧管控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中冶地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由中冶集團批準以中冶武勘為依托組建,整合中冶集團相關資源,推動中國中冶地下技術研發和市場轉化,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中國中冶在地下空間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支撐中國中冶地下空間業務拓展的重要平臺。該平臺的成立,順應21世紀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重要發展趨勢,重點發揮中冶武勘巖土工程優勢,對于集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減災防災和推動城市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冶武勘創建于1955年,是世界500強中國五礦核心子企業、中國中冶全資子公司及全國勘察設計百強單位,還是國內首家開展南極科考的工程勘察企業。
“地下空間開發是21世紀結構工程、巖土工程的重要發展趨勢。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城市發展的未來,對于集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落實雙碳戰略、減災防災,推動城市可繼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冶武勘黨委書記、董事長臧中海介紹說。巖土工程是該公司最具競爭力的傳統主業,以此為依托的地下空間業務是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十四五”以來,中冶武勘積極布局地下空間業務,構建了地下空間業務鏈,形成了地下空間規劃、投資、建設和運維EPC總承包服務能力。
中國中冶地下空間技術研究院當前重點聚焦舊城改造地下停車場、城市排水中深部隧道建造、地下儲庫建造、廢棄礦井生態修復及再利用和地下公共資源管控平臺等五大細分業務領域。“我們開發的圓筒式地下停車場建造關鍵技術,能利用城市中心區的零碎邊角料地帶,釋放停車空間,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的民生問題;掌握的地下儲庫建造關鍵技術,不僅能利用地下空間滿足集中供冷供熱的增量需求,還能儲存生活物資,應對疫情、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研發的城市排水深隧建造關鍵技術,能為緩解城市內澇、解決雨洪和溢流污染等問題提供有效措施。”中國中冶地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斌介紹。
目前,中冶武勘每年承擔的各類地下空間開發相關項目有100余項,涵蓋大型基坑支護與降水、地下工程監測與檢測、巖土工程勘察等業務范圍。(胡飛)
《中國冶金報》(2021年8月31日 05版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