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19)》。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內生于經濟轉型升級中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呈現出加速融合發展的趨勢,應用場景的開放和數據生態優勢的形成是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
應用驅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
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是需求牽引的。截至今年2月28日,報告共檢測到745家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大約占世界人工智能企業總數21.67%,排名第二。其中,應用層企業占比高達75.2%,廣泛分布在包括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數字內容和新媒體、新零售和智能安防在內的18個應用領域。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量。
從樣本企業的核心技術分布看,大數據和云計算占比最高,為21.3%,其次是機器學習和推薦、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人臉和步態及表情識別,占比分別為17.2%、9.4%、8.6%。從研發強度來看,在可獲得研發強度數據的113家人工智能企業中,平均研發強度為9.14%,遠高于2018年國內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
從人工智能專利布局來看,中國是數量最多的國家,集中在應用層。去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量達到13萬余件。中國、美國、日本三國相關專利累計占比超過全球80%。美國在基礎層擁有專利控制力,技術層則呈現中美雙寡頭競爭格局,應用層中國專利占比領先。從專利布局的技術領域看,技術研發的熱點領域為基礎層的智能芯片和智能傳感器、技術層的語音識別和機器視覺、應用層的智能駕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行業成為投資風口。去年,在745家樣本人工智能企業中,能夠檢測到發生融資事件的企業為577家,融資總額為3832.22億元,是2017年的2.04倍,排名全球第一。
近年來,各地紛紛通過成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的方式來推動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協同創新和發展,人工智能的產業生態在不斷完善。報告共檢測到94所中國AI大學和75家非大學科研機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117家、163家人工智能產業園和地方政府出臺的259項政策。
創新生態系統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報告基于對745家人工智能企業關系數據的價值網絡分析表明,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不僅高度開放,而且具有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從人力資本關系看,樣本人工智能企業核心人力資本的24.22%擁有在國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學習的經歷,19.80%擁有在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工作的經歷。從技術關系看,17.83%的技術輸入關系來自國外企業和研究機構,對國外企業的賦能關系占賦能關系總數的比重為9.49%。
從樣本企業的價值網絡結構看,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是“極核”狀的,包括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和商湯科技在內的平臺企業成為關鍵主導者。五大開放創新平臺僅占745家人工智能企業的0.6%,但是關聯節點數和關系數占比分別高達13.7%和11.3%。
專家認為,開放創新平臺不僅是智能經濟的主要技術賦能者、人力資本的重要供應方,而且是關鍵投資者。“平臺+賦能+中小微和新創企業+開發者”成為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組織形態。
報告認為,未來如何推動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應用場景進一步開放、數據生態優勢提升、技術平臺體系創新、核心產業部門和融合產業部門良性互動、形成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今后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區域發展“極化”現象明顯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占比分別為43.2%、16.9%、14.9%和8.3%,這四個區域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得分也最高。從城市來看,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上排在前四名,明顯高于其它城市,是城市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
從評價指數的分項排名看,產業競爭力排名較高的省市自治區都是人工智能企業較為聚集的地區。城市經濟轉型和升級過程中創造出的智能化需求,是引致創新資源集聚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報告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核心產業部門的發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造的融合產業部門的發展,將會推動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從區域“極化”走向擴散。在后發地區的發展中,如何引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實現融合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是加快區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專家指出,未來區域政策的重點不在于招商引資政策,而在于如何形成政府戰略引領、市場需求牽引和政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推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