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定,立正,看向攝像頭,2秒后,驗證通過,閘機打開……5月25日,在位于江蘇省邳州市中國二十冶云鼎新宜家安置房項目工地門口,勞務施工四隊的唐俊正“刷臉”上班。
唐俊的考勤記錄會通過考勤設備實時上傳到項目工資計算平臺,每月工作量多少,工資多少都有清晰記錄。通過每月核算后,簽字確認后,銀行通過專用賬戶直接把工資發到唐俊的個人工資卡上。“對于我們建筑工來說,工資能按月足額發放的工地就是好工地。”唐俊說。
“當下,各個行業都在嘗試運用技術創新改善工作流程,建筑業也不例外。我們項目正是通過‘智慧工地’完成對工地的科學化管理。”該項目負責人武強告訴記者,實名制閘機通道是“智慧工地”的一項重要組成系統,通過識別有專屬身份的施工人員進行規范工人管理,掌握在場工人身份、出勤數量等信息。“這樣不僅能保證建筑工人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還能防止有人代打卡騙取工時。‘刷臉’考勤對工人方和企業方都是保障。”
項目技術負責人孫千偉告訴記者,“刷臉”進工地只是“智能工地”其中的一項應用。該項目還定制了一套能“思考”的云平臺系統——“工地大腦”。通過“工地大腦”將人員、設備、物料、安全、質量、進度等要素進行集成,形成“工地智能指揮部”。 通過攝像頭進行工地“巡邏”,實時監控施工現場。通過數控中心完成對設備、消防、水電等方面的監測,坐在電腦前便可掌握工地現場實時狀況。一旦超標,對應的指示燈就會亮起。一名負責操作吊塔的工人告訴記者,他操作的塔吊還裝有一個“黑匣子”,能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勞動數據,還能通過全景攝像頭關注周邊塔吊的運行軌跡,一旦離得太近就會強制“剎車”。“以前和司機的隔空交流非常不方便,現在他能自己看到吊鉤,吊材料的速度更快更安全。”
“云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經常運用到一些高端行業,但現在這些技術在建筑工地也實現了運用。 “智慧工地”的出現解決了以往數據采集難、一線人員重復工作多、各部門信息共享難等一系列問題,真正實現科學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孫千偉說。
“‘智慧工地’是未來建筑施工行業管理的大勢所趨,也是推動建筑施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二十冶集團總承包公司黨委書記李金鵬告訴記者,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智慧工地,起到了推動建筑工地施工項目實現精細化、信息化、標準化管理的作用,實現了綠色建造和生態建造。我們借助這些手段,提升了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大數據精細化管控建造過程,實現每一戶建造數據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