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已成為供應鏈研究的熱點話題。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六個重點任務之一就是“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而在商務部等八部門制定的《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提出試點城市六個重點任務之一是“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試點企業五個重點任務之一是“規范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被單獨提出的供應鏈金融目標,就是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提供安全通道,服務實體經濟,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成本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同時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
需要供應鏈金融支持的實體經濟覆蓋范圍廣闊,在《指導意見》和《通知》中聚集在農業、工業和流通業甚至金融行業本身,但實際上,筆者認為物流行業對供應鏈金融的需求最為迫切。
改革開放40年以“中國制造”為代表的工業較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并以組織優勢和成本優勢逐步在中低端制造業獲取了全球市場競爭優勢,但也因此受到美歐日韓等制造業大國的重視和防范抵御。
對于流通業而言,盡管傳統商貿渠道的競爭力不強,但因此誕生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卻具有較強的全球競爭力,更受到了全球資本的青睞。
而連接生產與消費、支撐商貿活動的物流業卻嚴重缺乏資本支撐,物流業供應鏈更需要供應鏈金融的支持。
首先是物流業行業集中度極低。在交通運輸市場占比高達75%的快運行業前10名的行業集中度只有2.9%,而公路貨運的行業集中度只有1.2%,絕大多數物流企業屬于小微企業,主要固定資產少、可抵(質)押物受限、經營風險高、信用低且征信難等特點更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融資。
其次是絕大多數中小微物流企業普遍存在資金鏈偏緊的問題。特別是上游押款嚴重,賬期越來越長,而下游又普遍需要即時支付甚至提前支付,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鏈的緊張程度,嚴重制約中小微物流企業做大做強。
缺乏金融支持而難以提升行業集中度,直接導致物流業“小散亂差”、價格體系混亂和超限超載現象難禁,更導致物流業供應鏈整體勢弱,進而影響流通業供應鏈和制造業供應鏈的健康發展。
由此,物流業供應鏈金融的成效將決定舉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成效。牛津大學教授馬丁·克里斯多弗斷言“21世紀的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與此同時,在經濟總體呈現新常態且制造業被遏制之際,以商貿拉動消費成為國家發展經濟的階段性重點任務,作為制造業和商貿流通保障的物流業降本增效順理成章地演變為當下的國家戰略。但物流業中最需要周轉資金的中小微物流企業,反而最難獲取周轉資金融資,融資難融資貴現象遠比制造業企業和流通業企業嚴重。
盡管國家連續多年出臺政策支持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金融扶持,甚至建立針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專門金融機構和信用制度。然而在面向中小微民營物流企業市場高度不確定和信用嚴重不足的現實情況下,強制要求金融機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風險的政策紅利,并不能在一個真正完善的市場中運行長久,金融機構具體執行人也會在落地時大打折扣;另外,扭曲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的正常運行,反而不利于那些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高信用及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微民營物流企業的健康持續成長。
因此,供應鏈金融涉及的商業銀行、信托、基金、保險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資金端、資產端和服務端企業,卻在全供應鏈風控的上下游博弈中舉步維艱,由于責權利的分離往往導致重復質押、空單質押和質押物過度貨損等。供應鏈金融涉及的供給方,往往因為風控不足的高損失成本和過度風控的高預防成本而半途終止,使得供應鏈金融僅停留在概念上。
供應鏈金融不同于以往的物流金融。已有的倉單質押融資、合同質押融資和信用融資等傳統物流金融模式,有效地利用了中小物流企業的動產質權,進行比例融資或杠桿融資,但往往因為責權利不統一而造成質押物過度貨損;圍繞核心企業覆蓋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也存在商業匯票/銀行匯票轉讓場景受限且難、核心企業難以自證信用等問題,使得金融風控過嚴和風控成本過高,無法達到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效低價推進中小微企業融資且可以控制金融風險的綜合目標。
如何讓商業銀行、保理企業等資金端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地確認核心企業自身信用?如何讓“1+N+x”模式的供應鏈金融上的核心企業精準確認覆蓋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動產質權和信用質押的真實性?如何形成以供應鏈金融為牽引的產業封閉供應鏈環境?大數據和物聯網成為供應鏈金融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
受安全保護且能共享的第三方大數據和云服務可以形成穿透全供應鏈真實信息的信用平臺;而支撐閉環供應鏈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則可以精準控制全鏈資源的實時監控與自動匹配;基于人工智能的資金閉環則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機器授信與智慧風控功能。
互聯網電商頭部企業,無論是B2B還是B2C,均可以憑借平臺真實交易流水,形成圍繞電商為核心的企業及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已經成就了頭部電商物流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創新,但其對于更多更廣中小微物流企業的影響甚微。
因此,有別于電商平臺的資金端、資產端及服務端各類自帶信用驗證的企業家,則需要更多依賴不直接涉及投資企業受益的大數據模式,來做強供應鏈各環節的征信和風控能力。
2019年,隨著5G商業化,國內將實現更快速度、更多設備和更實時的通信連接,同時更好地支持了更強大的數據積累、數據服務和數據應用體驗能力;而特別與5G技術珠聯璧合的邊緣計算MEC,也可以帶動數據高質量、高安全性和高交互性的發展。
利用大數據和云服務技術為供應鏈金融賦能,整合供應鏈第三方支撐數據與業務服務功能,將更好地讓物流業供應鏈金融為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服務。
(作者系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