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春
2021年12月,工信部、科技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面向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四大行業而制定,也可稱為國家層面的鋼鐵行業“十四五”規劃。《規劃》全文不長,提出原材料工業供給高端化、結構合理化、發展綠色化、產業數字化、體系安全化五大發展目標,并確定把數字化作為產業轉型的重要著力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數字化水平低是國內鋼鐵工業的短板
《規劃》把“數字化水平難以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作為“短板與瓶頸”問題。鋼鐵產業鏈橫向涉及礦業采選、冶煉、軋鋼、壓延、加工、消費,縱向涉及采購、生產(能源、物流、質量、維護、勞力)、銷售、供應鏈等多個環節,具有對信息實時性要求高、生產流程變量多、采銷兩端要素雜等特點,長期受“孤島控制”“條線分割”“界面有縫”“銜接粗放”等難題困擾。某研究院2021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與金融、交通、零售、旅游等數字化轉型速度較快的行業比較,鋼鐵企業數字化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在生產、運輸、分析、戰略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仍有欠缺。2020年,中國鋼鐵行業的企業數字化率僅為30%”。
基于此,諸多鋼鐵生產與流通企業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數字化轉型戰略與目標。《規劃》也提出,產業數字化轉型應重點關注兩大目標,即原材料工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3級及以上企業占比在2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由2020年的65.7%提升至7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可用于鋼鐵生產企業數字化評測指標。該指標自一級向上遞增,分別對應核心業務流程化、單一業務數據共享、跨業務間數據共享、核心業務精準預測與優化、產業鏈協同等關鍵節點,推動制造業從流程化、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平臺化演進。工信部2021年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鋼鐵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在1.8級~3.5級之間,行業整體水平較低,企業間差別很大。從全球來看,“燈塔工廠”是全球公認的“數字化制造”示范標桿,評判標準包括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5G等技術的應用。在全球90家“燈塔工廠”(截至2021年9月)中,有5家鋼鐵企業上榜,分別是印度塔塔鋼鐵旗下3家、韓國浦項制鐵和中國的寶鋼。成熟度3級的核心標志是裝備與系統的集成,因此,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準點應是利用數字技術對裝備、系統等開展集成,在人員、技術、資源、制造上實現數據共享,打好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重點評價裝備與管理數字化水平。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國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5%。綜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及部分省份發布的數據,大型鋼鐵企業和重點產鋼省份該指標已經超過70%。為此,“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應進一步提升整體數控化率,多在推廣智能化設備、建設智慧化工廠上下功夫。
抓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3個關鍵點
當前,圍繞數字經濟、兩化融合、數字產業等出臺的國家和行業層面的規劃較多,企業需要厘清各規劃所述行業、平臺、企業3個層次的界面,精準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國家和行業層面,相關規劃引導的更多是標準、基礎技術、創新機制、鼓勵政策。如《規劃》提出開展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共享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提升安全防護能力等,營造良好的數字化轉型支撐環境。
在平臺層面,更多是鼓勵頭部數字化企業開展面向行業的互聯網平臺建設,如原材料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鏈主企業發展的網絡化協作平臺等。
在企業層面,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開展高效用比的數字化轉型行動,如《規劃》提出企業應抓好設施數字化、生產智能化、協作平臺化這3個關鍵點,這非常契合鋼鐵企業數字化發展規律。
一是改造具有數據采集能力的設備設施,打下數字基礎。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同于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更關注內部的流程、節點的控制、管理的集約以及決策的支持,系統中的數據多是后發性、行政性、人為性的。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引導企業強化數字化思維,提升員工數字技能和數據管理能力,全面系統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因此,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首先解決數字“原生”問題,通過改造提升設備,使其從處理模擬信號轉變為處理數字信號,產生更多“去人為”的數據,這樣,數字化轉型才能有基礎、有生命力。《規劃》將“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列為加速產業轉型數字化的首條舉措,按照實時采集(加快數字化工具和設備部署、提升實時感知和數據采集能力)、統一集成(實現對研發、生產、經營、運維等全流程數據的集中管理)、泛在感知(有條件的企業應用5G等對網絡進行升級)3個層次演進,更充分說明這是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所在。部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重視“數字”基礎,而是一味強調上系統、上應用,很容易踏入“有系統、無數據,有數據、無價值”的誤區。
二是實現基于算法能力的生產控制,形成智能應用。新一代技術推動的數字化轉型取得成效的關鍵是從“人工”到“智能”。《規劃》提出,“企業應著力發展基于算法模型的先進工藝控制系統、數字孿生模型、崗位應用機器人、企業管理與經營決策系統,以此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通過基于數據的算法,最大程度減少人對生產運營的參與,是數字化轉型體系構建的核心目標。因此,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應用的重點,不在于上了多少平臺,開發了多少應用,而在于用了多少有效的算法,實現對關鍵設備、重點環節、關鍵崗位、管理決策的自動控制,真正體現并發揮數據的根本價值。
三是構建具有共享能力的平臺體系,提升賦能效用。只有在制造過程實現智能化的基礎上,企業才具有平臺打造能力,并能夠依托平臺向外開展協作、構建共生共享的生態體系。要特別關注的是,《規劃》對此構建了不同的應用場景。對一般企業,“鼓勵企業打通與用戶端的聯接,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這既是基本場景,又是一個構建平臺化基礎的場景;對龍頭企業,“鼓勵打造網絡化協作平臺,實現多生產基地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制造”,更多體現在供應鏈協同上;對產業鏈龍頭企業,則“鼓勵打造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好多產業環節、多服務能力的優勢,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再向上一個層次,則是打造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原材料工業與物流、城建、能源等行業的跨領域融通”。《規劃》沒有指明對象,但這種跨領域平臺一般是由國家或區域政府牽頭主導方能實現聚合,也可以在一些“專精特新”發展模式上發力,如原材料工業互聯網平臺、一些重點環節的App開發等。當前,大部分企業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時都將平臺化作為發展目標之一,但《規劃》提出不同對象應聚焦不同平臺場景,提示企業要根據自身實力進行資源與戰略的匹配。
《中國冶金報》(2022年1月18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