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云(中國寶武)
我怎么也沒想到,“奔六”的我也加入了支教的行列,成為魯迅文化基金會發起的“燈火計劃”文化公益活動的“點燈人”。我非常慶幸能夠得到這次書法教學和磨煉自己的機會。
3月31日上午9點05分,我與魯迅文化基金會的隊員小湯一起,從上海虹橋火車站乘上開往白洋淀的G1258次列車,踏上了赴河北省容城縣八于中學支教的征途。火車由南向北,遠離長江,跨過黃河,于當日下午5點05分抵達白洋淀火車站。容城縣八于中學宋校長和魯迅文化基金會“燈火計劃”聯絡員小蘇接上我們,車行約一個半小時后,到達八于中學。
精心準備 力盡所能
通過招募面試,在企業領導和家人的支持下,我有幸成為去河北支教的一員。為了此次“燈火計劃”順利“點燈”,我和小湯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做起了采購學習用品、教學課程備課等前期工作。
從接到支教任務開始,我和小湯就擠出休息時間,在上海的市場和商店里采購書畫學習用品。同時,我拿出一個星期的工余時間,憑借自己日常教學經驗和學習體會,精心準備了16節教學課程的內容。我還搜集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書法小常識,把朗朗上口的書法口訣記錄下來,并制作成PPT。在備課中,我也對“燈火計劃”的由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燈火”一詞源自魯迅先生的名句——“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魯迅文化基金會經過數年的探索和考察,醞釀發起和主辦了“燈火計劃”文化公益項目。該項目通過向社會招募文藝志愿者,到偏遠鄉村、工礦軍營等開展短期文化培訓,將文化藝術的“燈火”送到全國各地,點亮神州大地。我為自己成為“燈火計劃”中的一名“點燈人”而自豪。
潛心教學 調整適應
4月1日上午,我們應邀參加了八于中學的升旗儀式,并代表魯迅文化基金會向學校捐贈了書法用品。該校七年級的學生作為代表接受了捐贈。我代表魯迅文化基金會“點燈人”發言時特別表達了我們的心愿,希望同學們通過與書法、國畫的親密接觸,走近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傳承者。
升旗儀式后,為期一周的支教實踐開始了。
我支教的對象是七年級(初一年級)兩個班近100名學生。在與師生交流中我了解到,學校平時沒有開設書法課程,95%的學生沒有接觸過書法。為了讓學生能在短時間里掌握更多書法基礎知識,提高對書法的認知度,獲取更多的學習樂趣,我設計了一系列書法應知課程,如書法基本筆畫、執筆要領、寫字姿勢、筆畫口訣、文房四寶、永字八法、字形結構、書法幅式、答學生問等。
聽了書法基礎知識課后,很多學生對書法非常感興趣,我抓緊一切時間與他們交流,將我了解的書法知識細心地講給他們聽。第一節課后,學生們圍著我問有關書法的問題,還爭著和我合影。為了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第二天上課時,我特意增加了“書法小知識搶答”的環節,對搶答正確的學生,當場發放標有魯迅頭像的小標志貼在他們胸前。同學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重溫了上節課所講的內容。
正式上書法課時,我從書法的字形結構教起,可這對沒有書法習練基礎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并不容易。為此,我除了教學生們背誦《習字歌》外,還用“永、之、月、困、河”等字做具體分析。如“之”字的挑、撇、捺三畫應一筆寫成,同時要注意一撇宜斜,角度宜小,即左收右放。這樣,字的結構才會緊密,整個字寫完后能體現出“神完、氣足、形美”的特點。在我的努力施教下,學生們漸漸知道了自己寫字的問題出在哪里,并加以修正。
結合教學 改進不足
要讓很少接觸書法的農村學生寫好毛筆字,由淺入深的課堂內容更適合他們。因此,我特別注重講透漢字的8種基本筆法、點畫組合變化、部首的寫法等基礎知識,目的在于讓孩子們了解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發展歷程和演變過程,在領略中國漢字的書寫特點中,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課堂上,我采取了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形式,寓教于樂。一次,我用大號楂筆蘸上水,在黑板上利用米字格書寫了一個大大的“永”字,一個筆畫一個筆畫地講解楷書的8種基本書寫方式,學生們在點畫的形態中,感悟到了其特點和寫法。下課后谷孟娜同學把課堂作業交給我時對我說:“老師,您今天上課的內容,讓我懂得了基本筆畫寫不好,結構再好,也不是好字。”
在給第二個班上課的時候,我隨機請學生在黑板上書寫必、母、脊、門等字的筆順,要求標清每個字的書寫順序,結果發現沒有幾個學生寫對了,聽課的年輕教師也寫錯了。我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逐一講解筆順的10條規則,由淺入深,學生掌握了筆順方法,寫字既快又好。
體驗收獲 攜手共進
支教之前,年屆六旬的我知道一周的時間很短,能傳授給農村學生的知識也極為有限。但是通過16節課時的教學和接觸,看到學生們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我的心靈受到觸動和洗禮。通過書法學習和交流,不少學生從不好意思與生人接觸變得活潑開朗,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到積極踴躍舉手發言,從對書法知識一知半解,到了解和掌握了楷書基本筆畫,還有的學生從來沒有握過毛筆,到一周后可以規范地運用“永字八法”,寫出像模像樣的規范字……我把“從小學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的書法教學理念傳授給他們,就是要不斷地激勵他們汲取傳統文化營養,努力學習。
作為企業培育出來的書法創作者,走上三尺講臺,看著農村學生們一雙雙對知識渴望的眼睛,看著他們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和小男生略顯粗糙的雙手,我漸漸從剛開始來到農村的不太習慣,到后來與孩子們的依依不舍;從第一次講課略有些緊張,到后來嫌一節課的時間太短不夠講;從一開始吃不習慣北方伙食,到后來與師生們一起吃得津津有味,每一天我都有新的感懷。此外,我不僅收獲了與支教隊員間協同合作的兄弟情,還收獲了一份純潔無邪的師生情,更收獲了一種吃苦耐勞、勇于實踐的精神,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升華。
支教的收獲遠遠超出個人的付出。我將在有生之年致力于愛心公益事業,盡我所能幫助更多熱愛書法的大朋友、小朋友,為傳統文化振興、為建設美麗鄉村盡一份綿薄之力。 ( 中國冶金報
評論留言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循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365條評論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