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 庚石(河北)
“一名普通的鋼鐵工人,能有如此深厚的篆刻功力,足見他所供職的企業職工文化生活根基的扎實與深厚。”這是日前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李占篆刻作品頒發收藏證書的儀式上,該館黨委書記蕭群面對李占篆刻作品講出的一席話。
圖為 李占(右2)參加“祖國萬歲 我們的七十年——`一帶一路'青年中國書畫傳習行動”啟動儀式
李占是河北鋼鐵集團宣鋼公司一鋼軋廠的一名普通一線職工。他自少年時起就酷愛篆刻藝術,師從王慕乙、丁力辛、予凡等諸位大師,自臨摹漢印啟,廣獵眾家,治石數千,終有所獲。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冥冥中自有神秘的力量在決定著人的方向,李占走上了篆刻之路純屬偶然。
時間拉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時稱“右派”的一位擔水老人不慎跌倒摔傷,十五六歲的懵懂少年李占偶遇將其扶起。也許是為了感謝,也許是命運的安排,這位諳熟書法篆刻的老者將一本鄧散木所著的《篆刻學》和一把刻刀交給了李占,并簡單地教授其入門教程。于是,一位少年走上了篆刻之路,這一走,就是30多年。
一帶一路互利共贏
與職業篆刻者不同,后來成為煉鋼工人的李占學習篆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其與工作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時間、體力、家務甚至是經濟上的困難。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只是在工余時間才專心于篆刻藝術,在8小時內外、鋼釬與刻刀之間和諧地轉換著色彩、節奏、工作和生活。煉鋼爐臺,赤霞翻滾,熱浪灼灼,一雙大手縱橫捭闔,鋼釬在鋼水中翻江倒海;居家小室,夜深人靜,茶香繚繞,十指上下翻飛,刻刀在真草篆隸間閃轉騰挪。為了節省開銷,他總是在一塊石料上刻了再磨,磨了再刻,一塊塊石料越磨越短,在單調的重復中提升著自己的藝術水平。
七律 《長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的那樣,文學藝術要扎根人民生活的土壤,歌頌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李占的篆刻作品,首先歌頌了改革開放的火紅年代,尤其反映了新時代鋼鐵生產與鋼鐵工人的沸騰生活。也正是源自李占對河鋼宣鋼、對鋼鐵事業無比的熱愛和大半生的奉獻,使其篆刻不斷結出具有鋼鐵工人特點的藝術之果。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國職工藝術節、全國職工書法美術作品展,屢獲原文化部、中國文聯授予的獎項,并受聘成為冶金文協理事。
祖國萬歲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李占不善言談,但這正好讓其能靜下心來潛心鉆研篆刻之道。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陋室明燈,刀石相伴。歲月磨煉了他的心性,其作品風格極具鋼鐵工人的錚錚風骨,硬朗俊俏,篤定堅實,自成一家,受到業內關注,并被眾多藝術組織與學術機構收藏。有文學界朋友對李占的篆刻賦詩贊道:“指落青峰短,刀行歲月長;陰陽徐徐里,齏粉鑄華章。” (中國冶金報)
評論留言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循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365條評論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