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裳慧
2013至2017年,我國霧霾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國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下降1/3,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54%,一氧化碳平均濃度下降28%,首批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從58天減少到15天,達標的藍天天數增加38%。自2018年起,霧霾治理效果出現反彈,霧霾天數同比上升,我國霧霾治理工作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藍天保衛戰進入新階段
從2014年開始,中科院、清華大學有研究學者提出:京津冀區域PM2.5中的一次有機氣溶膠占38%以上,另外部分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大氣化學轉化產物被轉化為不揮發或半揮發的有機物,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占20%以上。從技術層面分析,藍天保衛戰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氨氣溶膠、極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成了需要從技術上進行控制的污染物質。新形勢下的霧霾治理,僅僅靠現有的技術手段與治理模式已很難取得更好的效果,迫切需要從制度創新層面著力,加速創新型的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研發、推廣與應用,才能真正取得突破。
綜合分析當前霧霾治理效果反彈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個別制度成為霧霾深度治理、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創新的阻礙。目前,超低脫硝的技術在有關部門的引導下,大部分企業采取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法和活性炭噴氨脫硝技術,為達到超凈指標的要求,脫硝設施過量使用氨水從而造成氨逃逸,這直接造成了工業煙氣氨逃逸。
第二,承擔污染防治主體責任的企業因角色錯位,成為霧霾治理效果反彈的原因之一。
第三,煙氣治理領域專利市場應用比例低,制度創新刻不容緩。近年來,我國工業煙氣治理方面的專利申請增長迅速,從2010年之前的每年十幾項增加到了幾百項,到2017年更是達到了523項。從專利申請量激增的趨勢可以看出,煙氣脫硫脫硝技術日益顯示出巨大的技術和市場增勢。我國煙氣治理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居全球第一,實際市場應用的比例遠遠低于霧霾防治領域的實際應用比例,這和目前大氣治理方面的制度創新跟不上技術創新的速度有一定的關系。
打贏藍天保衛戰,
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管理與制度創新
要最大限度地釋放技術創新的力量,必須不斷地推動制度創新進程,讓技術創新聚焦霧霾真正成因,采用循環經濟治污的理念和方法來引領煙氣治理工作,構建起多種污染物協同一體化的治理體系。
(一)強化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宏觀管理,構建立體的污染物治理體系。
一是建議制訂符合未來50年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各項污染物排放標準,并提前給出合理的落地時間。通過排放標準來指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給出明確的技術創新努力的方向。建議對各產業最低排放標準、污染物控制排放計劃做出時間表,制訂并發布污染物減排標準并折算成“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當量指標”,配合“單位產品碳排放指標”,兩者同時作為考核企業環境治理的指標,促進環境保護產業的從業者的產品、技術結構向更高等級轉變,以適應未來長期的環境保護與生態發展需求。
二是建議政府根據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的實際需要,在制度與考核標準上下足力氣,使績效考核向有利于霧霾治理結果的方向改進,給企業技術創新更大的發展與應用空間。建議在鋼鐵冶金領域,還有火電、化工、水泥等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的行業,對其煙氣治理評級應以治理結果為導向,將治理后煙氣出口數據作為績效評級的主要依據。
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我國可能會將更多的污染物納入排放要求,更有可能要求鋼鐵、火電、化工、水泥等企業實現近零排放。為了避免企業重復投資,建議積極鼓勵企業選擇更高排放標準的新技術、新工藝,而非指定一些只能達到目前排放要求的技術或工藝。
(二)建立清潔化生產管理制度與專用技術保護條例。
一是制訂政策鼓勵,通過循環經濟治污技術構建清潔化生產管理體系。對于工業煙氣污染物,通過創新技術將其轉化為生產物資,比如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用一體化的治理技術將其捕捉下來,生成硫酸鹽、硝酸鹽及微粒物質,實現變廢為寶。各級政府應鼓勵企業走綠色可循環的污染治理道路,對于立足自身條件構建綠色可循環的產品,對于遵循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環保治理體系的企業,建議對其免征環境資源稅及其他稅收;在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企業,或主動增加污染物治理范圍的企業,國家應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或一次性獎勵。通過構建立體的循環經濟環境治理體系,通過循環經濟理念治污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可使多種污染物找到正確的位置,成為有用的生產物質,從而實現工業綠色清潔化生產的目標。
二是制訂《大氣污染防治類專利和污染物減量、消減等專利技術專用保護條例》,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專門針對大氣污染防治類的知識產權法律系統,為環境治理領域的知識產權提供體制與法制保證。建議制訂專用技術獎勵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在稅款的繳納方面,企業可以扣除當年的環境技術創新研發支出部分,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研發上,投資的資金越多,獲得的優惠就越多。建議政府在專利獎勵方面進行創新,對于有實際市場應用的專利技術,加大獎勵力度。
只有用循環經濟治污理念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清潔化生產管理體系,才能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圓滿實現,提供堅實的基礎。現階段需要用制度創新來推動技術創新的推廣與應用,只有充分釋放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的力量,推動大氣污染防治與碳減排技術的共同進步,才能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藍天保衛戰的最終勝利。
《中國冶金報》(2019年12月05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