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本報兩會報道組記者 何惠平 報道
本報兩會報道組記者 顧學超 攝影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戰略成果,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在此基礎上,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順利推進,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平穩良好的防控態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勢頭,保障全國兩會如期召開。”全國人大代表,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鋼”)黨委書記、董事長夏文勇激動地說,“今年參加全國兩會的感覺格外不一樣。”
圖為視頻采訪現場
“萬事萬物,利他才能利己。”在鋼鐵行業從業近30年的夏文勇看來:“職工與企業,企業與客戶,鋼鐵與城市,工業與生態……各種關系以人為本、和諧共融,才是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特別是對于新鋼這樣不具備先天優勢的企業,更需要這樣的綠色、多元、共融。”
五年大跨越,紅土地上崛起“新”新鋼——一個值得更多人從探知行業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去重新認知和發現的新鋼。
改革創新:“績效為綱”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我深刻體會到,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在于機制的創新,要建立‘績效為綱,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分享價值創造成果’的新機制,激發每個人創新創業創效的活力。”夏文勇表示,作為一家老牌國企,新鋼靠什么調動人的積極性?除了精神層面的強化黨建引領,體制、機制層面的改革創新手段,同樣必不可少。
“哪里落后,我們就改哪里。”面對企業改革發展中的痛點、難點,“70后”的夏文勇始終敢于正視、毫不掩飾。對于一個現代企業家而言,“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相比,新鋼最大的痛點就是勞動生產率偏低,遠遠低于鋼鐵行業平均水平。痛,那就改。
——改革再深化。
作為國企綜合改革“雙百行動”試點單位,新鋼于“十三五”末如期完成方案確定的19項任務。其中成效最為顯著的就是“大部制”改革。近兩年,新鋼整合19個單位、部門,減少了13個單位、部門建制;將崗技工資制、崗薪工資制改為崗效工資制,提升職工績效考核權重。
新鋼持續深化高效化改革,通過靈活調整優化機制,提升二級單位優崗減員積極性。2020年,新鋼鋼鐵主業人均產鋼量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41噸。與此同時,新鋼在二級單位鳳翔帶鋼、板加公司試點職業經理人制,以增資擴股等形式組建了兩家股權多元混合所有制企業。
到“十三五”末,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職工醫保、工傷保險等困擾新鋼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全部得到解決,19個社區移交全面完成。新鋼綜合改革經驗成為國企改革“江西樣板”亮點,受到國務院國資委的肯定和推介。
——智能化改造。
“兩化融合”在鋼鐵行業的發展,近年來可謂如火如荼。在夏文勇的心中,推進智能制造,要實現“生產高效,產品穩定、客戶滿意、決策科學”。智能化改造,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密切相關,更事關企業未來發展后勁。
2019年7月,夏文勇掛帥成立新鋼智能制造工作推進小組,每月召開一次智能制造推進專題會,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工作。
近兩年來,新鋼加快實施信息“連島工程”,整合現有MES系統、智能門禁系統、二級單位局域網等信息平臺,全面打通數據傳輸共享系統。加快了對傳統工序的智能化改造進程,先后引入多功能智能煉鋼系統、連鑄全自動開澆和加渣技術、財務成本核算系統、產線質量跟蹤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全流程“智慧物流”、協同辦公系統、智能門禁系統。
在此基礎上,新鋼大膽探索無人車間試點,全力打造無人操作的數字化智慧料場和計量集中控制中心。截至目前,多個智能制造項目有序推進、成效初顯,將為新鋼“十四五”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企業管理運行效率打下堅實基礎。今年新鋼要推進“產銷質財”一體化系統建設,通過“點、塊、面”達到全域智能化。
雙輪驅動:“敢想敢干”提前實現多元格局
在理念創新上,新鋼在“十三五”期間提出構建“1+6”(鋼鐵主業+6大非鋼板塊)產業發展格局。
隨著對行業發展大勢的深入了解和對新鋼發展更加清醒的判斷,夏文勇逐步明確“主業提質、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相關多元”的新鋼發展方略,提出要實現“非鋼與主業并重,再造一個新鋼”……新思路提出早期,在許多對此存疑的新鋼人看來,“非鋼再造一個新鋼”無異于“天方夜譚”。
歷史再一次有力證明:敢想敢干,一切皆有可能。
從零起步的新鋼國際貿易公司。這個只有70多人的小團隊,在2020年,頂住疫情對貿易行業的巨大沖擊,第三方貿易營收逆勢增長150億元,全年第三方貿易營收達到290億元,占據新鋼非鋼板塊營收總額的半壁江山……他們所依賴的就是“敢想敢干”。在疫情導致鋼材貿易板塊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迅速掉頭、果斷出擊,及時轉移業務重心,為該公司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在新鋼非鋼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鋼材延伸加工板塊。該板塊被要求在2021年底實現營收131.5億元,兩年實現倍增。
新鋼在《“轉型升級沖千億”工作方案》中明確,新鋼要對接新余市用鋼產業規劃,在新余打造“一個產業基地,三個產業集群”,即:鋼結構產業基地,金屬制品、優特鋼帶、電工鋼產業集群。對此,新鋼高度重視、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由夏文勇和分管班子成員共同牽頭負責。
做強鋼材延伸加工板塊,對新鋼公司“轉型升級沖千億”意義重大。一方面,做強鋼材延伸加工板塊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新鋼與新余的“產城融合”,另一方面,做強“鋼材延伸加工板塊”,也是新鋼助力內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2020年,新鋼鋼材延伸加工板塊內部相關單位關鍵指標增速都在20%以上。目前,優特鋼帶、電工鋼、金屬制品產業集群和鋼結構產業基地已在江西省新余市本區域內初具規模。
新鋼非鋼產業中的工程技術板塊。作為新鋼工程技術板塊“走出去”較早的一支“遠征軍”,新鋼建設公司在確保企業內部檢修業務的同時,跨國、跨省、跨行業承接對外工程業務。2019年、2020年兩年間,這家新鋼內部檢修單位,對外承接工程實現營業收入5.95億元,僅2020年就實現營業收入2.9億元。
新鋼資源綜合利用板塊。該板塊的礦山非鋼產業發展同樣有著諸多亮點。在去年剛剛完成大部制整合的新鋼分宜礦區事業部,在鐵礦資源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將排土場廢土、廢石綜合利用做成磚,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為老礦山鋪平了轉型新道路。在此基礎上,借助當地政府的力量,新鋼非煤礦山資源整合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為礦山生存發展找到了新的出路,也滿足了新鋼煉鋼生產對熔劑資源的需求。
路在腳下,事在人為。從2015年的35.79億元到2020年的450億元,整整五年,一步一個臺階,新鋼非鋼產業連年呈數倍持續快速增長,到“十三五”末基本實現了“非鋼與主業并重、再造一個新鋼”目標,鋼鐵主業與非鋼產業雙輪驅動的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比原計劃的時間提前了近3年。
對于“十四五”,夏文勇告訴記者,鋼鐵行業在“十四五”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要重視節能減排,這是鋼鐵行業的立身之本;要推進智能制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要加大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力度,以滿足下游用戶需要。
綠色發展:產城融合提前備戰“碳中和”
“新鋼是一家典型的‘城市鋼廠’,要想在今后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必須創建清潔工廠、實現綠色發展,在不斷推進產城融合的進程中,實現鋼廠與城市、工業與生態的和諧共融。”在創建清潔工廠進程中大干特干3年后,到2020年,江西省重點工程——新鋼百億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工程部分投用、部分在建,夏文勇心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信念越來越堅定。
“十三五”期間,新鋼累計環保投入、清潔工廠創建投入、班組“三室一間”建設費用近40億元,堅定不移推進創建清潔工廠工作,2018年啟動投入超過100億元的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工程,淘汰露天料場等一批落后產能及設施,實現了新鋼所有工藝技術裝備全部符合國家鋼鐵產業政策,主要排放指標大幅改善,無組織排放下降80%以上,完成多條廠區主次干道改擴建,廠區東大門、北大門成為新鋼職工和新余市民打卡地,產城融合漸入佳境、相得益彰。
這其中,讓他和新鋼人最為驕傲的,是緊挨著新余母親河——袁河的智能環保綜合料場,那是當前世界最大的膜結構建筑群,也是新余當地市民假日休閑時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其智能水平、環保水平在鋼鐵行業首屈一指。
用煤不見煤,用礦不見礦……6個白色全封閉式大棚,到2020年已經有部分投入使用,成為袁河邊上的一道亮麗風景。隨之而來的是,延續了60多年的全裸露堆放露天料場徹底告別新鋼的歷史舞臺,每年可減少顆粒物排放9400噸,新鋼基本實現“礦入棚、煤入倉、車加蓋”的物料儲運方式。與此同時,新鋼對燒結工藝實施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改造,現脫硫部分已改造完成,計劃再用兩年時間完成脫硝及超低排放改造。
經過幾年努力,“室內窗明幾凈、室外鳥語花香、廠區天藍地潔、周邊水清草綠”環境新生態正在逐步形成。就在綜合料場陸續投用的2020年,城市發展與鋼鐵生產合為一體的新余市,PM2.5濃度均值下降14.3%,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7%,列江西省第二,成功入選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目前,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鋼百億產業轉型升級改造項目中的電爐升級改造也已啟動,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后發優勢、更具前瞻性、極致高效、極低成本、環境友好的創新示范項目的樣板工程。
與此同時,為配合新余當地“天工開物”發源地相關旅游品牌發展,新鋼還將重點打造三條精品工業旅游路線,建設區域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工業旅游品牌。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峰,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鋼鐵業是碳排放大戶,約占碳總排放量的15%,必須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全力推進減排工作。“十四五”開局之年,碳達峰、碳中和始終熱度不減,這也進一步堅定了新鋼探索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的信心。
對于碳中和,夏文勇認為,鋼鐵行業首先要摸清家底,其次要積極跟蹤并參與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究,最后要著手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些是鋼鐵行業要實現減排降碳的關鍵一環。“環保這個問題要做好,首先要心中有責、心系民眾。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要持續投入,久久為功,才能夠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夏文勇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