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呂林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6月25日,在中國(黃石)特鋼產業發展大會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提出,我國特鋼產業應該以低碳為統領,順勢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
圖為李新創
獨特優勢引領世界鋼鐵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鋼鐵工業將長期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時間跨度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國家,達百年之久。”李新創在談及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形勢時,做出如上判斷。
他表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體現出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我國鋼鐵工業支撐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2020年,國內制造業增加值與粗鋼產量的年均增速分別為7.9%和5.1%,鋼鐵業穩定支撐著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技術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貫穿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全過程。而智能制造、智慧管控一體化的逐漸普及,將是鋼鐵工業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例如,中國寶武的“四個一律”(操作室一律集中、現場操作一律機器人、設備運維一律遠程、服務一律上線)打造了一種極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鋼廠。
三是我國鋼鐵工業讓世界更美好,不僅為人民生活質量改善提供重要的基礎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而且執行了世界上最嚴格的環保排放標準,正在引領世界鋼鐵的綠色低碳革命。
四是我國鋼鐵工業現已成為國內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我國鋼鐵工業擁有世界上最大、最活躍的內需市場,最全、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多、最豐富的人才資源,最新、最先進的技術裝備,以及最快、最及時的客戶服務。
五是我國鋼鐵工業具備長期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優勢。自1996年粗鋼產量突破1億噸以來,中國鋼鐵登頂世界第一已持續25年,是世界鋼鐵工業的生產消費中心。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占世界的比例達到57%。
從五方面塑造發展新格局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已經具備強大競爭優勢的我國鋼鐵工業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新格局?
李新創給出的答案是:我國鋼鐵工業將以低碳為統領,并從5個方面塑造發展新格局,即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推動新的技術進步、打造新的產業格局、建成安全的供應鏈、構建繁榮的生態圈。
具體而言,在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下,我國鋼鐵行業會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需平衡;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激發全行業的創新活力;打造不同層級的優勢企業集團,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區域號召力、專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加快建立長期、穩定、多元的鐵礦石供應保障體系,加強國內廢鋼資源供應鏈建設,并充分利用境外再生鋼鐵資源;促進鋼鐵產業與上下游產業、配套服務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形成健康、穩定、有序、繁榮的鋼鐵生態圈,同時構建面向全球的產能合作、貿易、數字智慧化服務等平臺,推進國際鋼鐵生態圈建設。
低碳何以具有統領的地位?他分析道,鋼鐵是我國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將面臨碳排放強度的“相對約束”、碳排放總量的“絕對約束”以及嚴峻的“碳經濟”挑戰。
針對特鋼產業,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推動綠色布局,二是節能及提升能效,三是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四是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五是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六是做好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支撐。此外,還應堅持對理念、管理模式、路徑、支撐體系等的創新,構建鋼鐵全過程信息化管控及評估平臺。
從七處著手落實高質量發展
在清晰勾勒出我國鋼鐵行業的新發展格局后,李新創提出,特鋼產業應該順勢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7個方面發力:
一是強化技術創新。我國特鋼行業應準確把握創新方向,集中資源在進口產品替代、“卡脖子”關鍵材料與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他建議進一步加強協同創新體系及平臺建設。
二是推動產品升級,破解“卡脖子”難題。目前鋼鐵短板材料約70項左右,每年需要進口鋼鐵約220萬噸,主要是特殊鋼。特鋼企業要主動作為,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和生態鏈布局,提升研發生產和服務水平,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
三是加快布局低碳轉型。他建議特鋼企業摸清碳排放家底,構建低碳發展評價體系,結合中長期發展,研判碳需求和降碳空間,明確低碳發展目標;科學合理爭取碳排放指標,將有限的碳排放資源用足用好;發揮極致的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等。
四是高質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我國特鋼企業應重視源頭減排及過程控制,并建立長效機制,開展卓越環保績效管理。
五是加快兼并重組步伐。我國特鋼行業應扶優扶強,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行業領軍企業;鼓勵和引導兼并重組企業集團加快實施“專業化整合”,深入推進“一總部多基地”管控模式,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高效運作,等等。
六是推動智能化發展。他認為,應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鋼鐵與城市融合發展;在區域層面,打造“平臺+生態圈”模式,暢通經濟大循環;在企業層面,構建智能制造基礎體系。
七是實施標準引領。應圍繞新產品、新技術發展方向,結合下游需求,滿足生產和應用的共同需要;加快綠色標準的制訂和相關評價工作,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標準“拉高線”“兜底線”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