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朱曉波)近日,必和必拓與中國寶武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和東北大學3所中國知名大學簽署了為期多年的研究合作協議, 將在低碳煉鋼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推動鋼鐵行業的低碳化進程。
據悉,以研究合作協議為基石,必和必拓將與中國寶武及3所大學緊密合作,共同探索可行的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路線圖,并探索優化富氫氣體在煉鐵工藝流程中的應用。
早在2020年11月份,必和必拓便與中國寶武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必和必拓計劃在5年內投資3500萬美元,支持中國寶武開發低碳煉鋼技術,開展試點項目和工業規模試驗,并與行業各界共享知識,包括智能用碳(SCU)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技術。此次簽署的研究合作協議,是必和必拓和中國寶武落實合作備忘錄的重要里程碑。
“3所知名高校的深厚專業知識儲備和科研實力將為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實際生產中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必將為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做出重大貢獻。”必和必拓集團全球市場營銷總監何睦凱(Michiel Hovers)表示,“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鋼鐵行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全產業鏈通力合作,才能實現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必和必拓期待研究項目結出累累碩果,我們將與中國寶武及3所大學持續深化合作,共同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造福全人類?!?/span>
中國寶武集團總經理助理肖國棟表示:“任何一家鋼鐵企業都難憑一己之力實現低碳轉型。鋼鐵行業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化平臺,共同探索低碳技術路線圖,并向世界展示在重塑低碳價值鏈的進程中,鋼鐵行業上下游企業所傾注的努力和共同開拓的前景。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中國寶武致力于攜手鋼鐵行業上下游合作伙伴,在推動低碳技術應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span>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是鋼鐵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性技術之一,其技術路線圖和可行性研究意義重大,能夠沉淀知識和經驗,推動該技術在鋼鐵行業的大規模應用。我們很高興能夠有機會與必和必拓、中國寶武合作,共同探索和制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路線圖,為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發展做出貢獻?!?/span>
中南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李啟厚教授表示:“焦爐煤氣作為傳統鋼鐵冶煉流程的副產品富含較高濃度的氫氣,在綠色氫氣持續降本的過渡階段,焦爐煤氣在煉鐵工藝流程中的應用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依托必和必拓以及中國寶武建立的平臺,中南大學將充分發揮礦業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學工程等雙一流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利用其在國際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豐富經驗,加強技術研發,加速該技術的落地與應用,為世界鋼鐵工業低碳綠色轉型提供新動能。”
東北大學科研院院長王強表示:“東北大學在礦物加工、鋼鐵冶金、材料制造等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雄厚的科研基礎,包括氫基煉鐵技術,眾所周知,氫基煉鐵技術是鋼鐵行業實現深度脫碳的關鍵技術之一。此次能與必和必拓以及中國寶武在該領域開展合作,可謂機會寶貴。我們將結合各方優勢,共同推動該技術的開發和工業應用,我們相信這將成為價值鏈合作的成功典范。”
《中國冶金報》(2022年2月18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