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國內國際多重變化的推動下,中國新經濟發展邁進了歷史的拐點期。而在這一進程中,撬動中國政策、產業、市場等全要素發生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象征,就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科創型企業成長壯大,成為了新經濟中新動能的核心推進器。
5月31日,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對外公布了其“Z3”上市公司量化評價體系下年度重磅產品——《數說高質量II:中資上市公司在戰略新興產業中的比較研究》。該報告是金融界站在科創大潮背景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研究核心推出的第二份以量化評價戰略新興產業中資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情況的綜合報告類產品。
鑒于材料的戰略性和基礎性作用,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新材料領域成為各國競爭的熱點領域之一。因此,該報告在研究中,把新材料產業作為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新材料產業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后,低端品種產能相對過剩,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品性能穩定性亟待提高,產學研用合作不緊密,創新鏈條不完善,新材料仍然是制約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瓶頸。為此,我國陸續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等一系列促進新材料發展的產業政策,以及制定了統一的國家標準,旨在引導我國新材料產業健康發展和優化布局。
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在報告中通過對A股、港股和美股三地資本市場的122家新材料中資上市企業的研究發現,在新材料產業中,頭部企業的技術水平、經營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同時整個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偏低,而研發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約該產業拉近與發達國家差距,實現領跑的主要制約因素。
產業集中度較低規模效應未顯
從市值來看,以2019年4月30日收盤后市值統計,新材料產業TOP30中資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合計約為3801.80億元,占A股、港股、美股全部新材料產業中資上市企業總市值的比重約為37%。與24.59%的企業數量占比相比,TOP30中資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占比相對較高,一定程度說明,該產業內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中資上市企業,在發展規模、市場信心、產品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從市值規模來看,以2019年4月30日收盤后市值統計,TOP30中資上市企業市值規模處于5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最多,占比達到46.67%,而市值超過300億元的新材料中資上市企業僅有4家,與美股資本市場中市值超過千億元的陶氏杜邦、康寧公司、PPG工業公司等企業相比,新材料中資上市企業還存在較大差距,但依托于巨大的中國市場,其正處于快速發展期。
按照GICS3級行業分類,在新材料產業中,TOP30中資上市企業處于化學制品和金屬與采礦細分行業的企業數量合計達到20家,而整個新材料產業中位于這兩個細分行業的中資上市企業數量合計達到86家。由此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新材料產業在化學制品和金屬與采礦細分領域發展較好,具有比較優勢。進一步分析來看,這主要是因為化學工業是各國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目前化工新材料應用領域涉及信息、生物、醫藥以及能源等眾多領域,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外加我國整體資源較匱乏,以及環保因素的影響,促使更多企業進入該領域,由此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新材料中資上市企業。
另外,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在傳統新材料領域,中國與之還存在較大差距,但在近年來興起的鋰、石墨及炭素等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如天齊鋰業(25.620, -0.21, -0.81%)是世界第三大及亞洲第一的鋰化合物生產商,方大炭素(16.720, -0.16, -0.95%)的炭素制品產能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TOP30中資上市企業的盈利效率優于產業整體。從凈資產收益率來看,TOP30中資上市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16.76%,是產業平均ROE的近1倍。從投入資本回報率來看,TOP30中資上市企業的平均投入資本回報率為13.04%,是產業平均水平的3倍多。這說明TOP30中資上市企業在管理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使其投資效率更高,獲利能力更強。
綜合考慮來看,在新材料產業中,頭部企業依托產業基地的資源(礦產)、技術和人才、地理位置及市場等要素,通過集約化的經營管理,獲得了更強的盈利能力。而從整個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中國新材料產業集中度仍然較低,企業大部分為中小型企業,未形成規模優勢,且普遍存在高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
因此,在新材料產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期的當下,我國新材料產業需要根據各地優勢,建立特色產業基地,有效地整合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凝聚產業的上下游,實現低成本擴張,從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企業。
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研發投入不足仍是主要問題
近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中資上市企業的營收整體呈增長趨勢,但個別年份如2015年營收總額較上一年有所下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新材料產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其產品又多以低端新材料產品為主,導致我國低端新材料產品產能過剩,而高端新材料產品供不應求,主要依靠進口填補空缺。因此,在國內淘汰落后產能的大環境下,2015年新材料企業營收總額有所下降。2015年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新材料產品的需求增加,使得企業的營收普遍增長。與此同時,從業績來看,2014年至2018年,企業利潤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2016年歸母凈利合計同比增長率高達285.86%。
近5年,中國新材料產業中資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在逐年增加,尤其是2016年至2018年,其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率均超過22%。與此同時,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8年這一比值為1.77%,這說明國內新材料企業已經意識到未來競爭的關鍵在于技術,因此近年來愈加重視研發投入。
相比于發達國家新材料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來看,中國新材料企業的研發投入仍然偏低。2018年,A股、港股和美股的新材料產業中資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為174.36億元,而美國新材料企業僅陶氏杜邦一家的研發投入金額就達到了210.01億元。
整體來看,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在產業政策的影響下,我國新材料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落后產能加速淘汰,行業資源整合,催生了一批在規模、盈利、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競爭力的企業。同時產業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業集聚效應正在不斷增強,形成了以市場、技術、地理位置及人才等要素發展起來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綜合性產業基地,以及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中西部特色產業基地。隨著產業集群效應的顯現,各產業基地的優勢將愈加凸顯。
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國新材料產業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尤其在高端新材料領域,依靠進口的格局未變,加之近期中美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摩擦不斷增多,未來如何打破高端新材料被“卡脖子”的局面,將是現階段政府、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