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和先導。華東地區新材料企業眾多,新材料產值規模居全國幾大區域之首。本文聚焦于江西、江蘇、上海、福建、浙江、安徽、山東等新材料基礎較好的華東地區,開展新材料產業十四五前期研究。
一、新材料產業升級換代,華東地區積極布局搶占先機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材料產品日新月異,產業升級、材料換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術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結構功能一體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趨勢明顯,材料的低碳、綠色、可再生循環等環境友好特性倍受關注。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具有完善的技術開發和風險投資機制,大型跨國公司以其技術研發、資金、人才和專利等優勢,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
我國新材料產業處于培育階段,與國際新材料產業發展存在一定差異。在產值規模上,2017年全球新材料行業規模達到2.23萬億美元,中國新材料產業規模約3.4萬億人民幣(約合0.5萬億美元);在技術產品方面,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初級產品過多,中級產品質量不穩定,高級產品缺乏,尤其是新能源、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車鐵路、節能環保等重要領域的關鍵材料依進口;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仍在國際新材料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擁有巴斯夫、杜邦、拜耳等世界主要新材料跨國集團,在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占據絕對優勢。
在十三五時期,華東地區紛紛制定了相應的新材料發展戰略規劃,以推動新材料產業跨越發展。在2016年,江西、江蘇在十三五規劃中將新材料產業作為發展重點,江蘇省樹立了萬億級規模的新材料產業目標,向新材料強省跨越。2017年后,上海、福建、浙江、安徽、山東陸續出臺了新材料產業專項規劃,明確了千億的產業目標,上海、浙江及山東三地明確了新材料研發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
二、集百家基地、萬家企業,華東地區新材料居七大區域之首
華東地區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持續增加,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材料產業基地數量居全國前列,聚集一大批新材料領域龍頭骨干企業,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1.華東地區新材料產值規模達千億級別,居全國前列,產業門類相對齊全,在先進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特種金屬功能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材料等新材料中均有分布。
2.華東地區是我國新材料產業基地數量最多的地區,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興化工等領域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其中,安徽聚集了蚌埠市和滁州市2個硅新材料生產基地,并坐擁銅陵金屬材料產業基地;江蘇省有14個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山東擁有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區3家,省級新材料產業園區達到22家。
3.華東地區的新材料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國家級、省級新材料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院基礎設施籌建完善,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突破,組建了多個細分領域產業創新聯盟,實施了一批新材料產業重大項目。
三、華東地區新材料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技術、協作、產業化
華東地區新材料產業發展發展居于第一梯隊,但相較發達國家水平來說還存在以下問題:
1.關鍵材料和高附加值材料主要依賴進口,華東地區新材料產業多以材料粗加工和終端產品組裝為主,附加值不高、創新能力待提升、結構仍需優化。
2.華東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協作不足。華東地區的江蘇省新材料產值達1.86萬億,而安徽省、江西僅兩千多億,差距懸殊。福建省新材料產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同質化較為嚴重,差異化不明顯;安徽省產業集聚區、基地間新材料產業定位相疊,重復建設,彼此形成強大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
3.產業化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度總體較緩慢。基礎應用研究型人才、熟悉材料制備工藝和精通工程化裝備的復合型人才緊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于研發創新,缺乏與企業間的深度融合,市場需求匹配偏弱,有材不敢用、不愿用或者用不了等問題普遍存在。
四、華東地區十四五時期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1.強化應用牽引,增加研發投入。加強新材料人才培養與創新團隊建設,完善激勵機制,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及公共服務平臺間研發鏈條,企業提需求、科研院所及高校定向培養人才開展技術攻關,實施重大項目。增加研發課題經費,鼓勵跨區域聯合開發,解決新材料領域“卡脖子”問題。
2.完善頂層設計,強調統籌協調。加強對地區新材料產業實地調研,圍繞“重點方向、重點企業、重點園區”統籌規劃華東地區新材料基地發展,形成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區。
3.依托國家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結合華東地區新材料產業特點及優勢,搭建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華東分中心。匯集華東地區的新材料技術、產品、專利、專家等海量數據資源,共享關鍵儀器設施、搭建供需對接服務,聯合開展關鍵技術和產業應用技術攻關,以提升華東地區新材料產業整體研發水平。